近代文学绕不开鲁迅 , 就像古典文学绕不开苏轼 。 人们提起苏轼基本是清一色的喜爱 , 多才多艺外加没心没肺的脾气总给人一种人畜无害的感觉 。 而说起鲁迅 , 可以说是好多人的噩梦 。 他手里拿着烟卷 , 穿着长跑大褂 , 冷冷的站在那里看着你 , 幽幽的对你说“我手里有两道题 , 一道是关于鲁迅 , 另外一道也是关于鲁迅” 。
上学时鲁迅成了苦涩难懂的近义词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 , 来推测出题人的 , 然而我还不料 , 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 从小学的闰土到初中的藤野先生 , 再到高中的孔乙己 , 鲁迅的文章多达14篇完胜诗神苏轼的11篇 。
怕他 , 首先是不好理解 。 深奥难懂恐怕是大多数人对鲁迅文章的最大的印象 。 一个标点符号都能有半页纸的解释 , 让人怀疑当时鲁迅写作的时候都没想到能这么理解 。 怕他 , 其次是他太硬 。 他总给人一种严肃不苟言笑的感觉 , 他的胡子也是钢针一样硬的吧 , 据说他吃饭也基本不吃软的 , 喜欢烧饼 , 怪不得人说他的脊梁是最硬的!
无论怎么说 , 我感觉人们对他的评价有一句是很中肯的 , 鲁迅的文章像投枪像匕首 , 直刺向少不经事的我们……
不单学生怕鲁迅 , 语文老师也怕鲁迅 。 怕讲了学生不懂 , 怕讲了自己也似懂非懂 。 于是有人呼吁把鲁迅赶出教科书……
希望自己速朽的鲁迅必将不朽
“鲁郭矛, 巴老曹”的排名还是被很多人认可的 , 而且最新部编版语文教材鲁迅的篇幅也给出了答案 。
你怕与不怕 , 他都在那里 , 不哭不笑 。 其实鲁迅先生写那么多文章 , 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来为难了学生们 。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当之无愧 , 在文言文与白话文交锋的档口 , 他在各个时期的各种体裁中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 他还是我党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联盟的精神领袖 。
鲁迅在他短短55年的生命里给后世留下了700万字左右的著作 。 从他22岁的译作开始算起 , 他每年平均写了21万字!这是多么的高产!
让他们怨恨去 , 我一个都不宽恕 。 鲁迅临终前还在战斗 , 他的斗争精神 , 他的批判精神是深刻在骨子里的 。
【|上学最怕鲁迅文,长大已是篇中人】鲁迅太深刻了 , 深刻的让我们一时半会有点不能理解他 。 但这不是他的本意 , 他已经在身先士卒用白话文写文章了 , 他已经在尽量用平白易懂的话语来阐述道理了 。 是我们太浅陋 , 跟不上先生的脚步 , 看不到先生的方向……总有一天 , 当我们不太浅陋的时候 , 我们会发现先生的深刻!
其实鲁迅并不是高冷的人 。 只是少年见惯了世态炎凉练就了洞察一切的眼神 。 前半生他和弟弟周作人亦师亦友的陪伴 , 后半生他对后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提携都是有目共睹 。 他的冷只是对敌人 , 对吃人的礼教制度 。 对待劳苦大众 , 他的态度始终是怜悯 , 是“哀其不幸 , 怒其不争” 。
长大后我们发现闰土和孔乙己就在身边
多年不见的同学 , 遇到他在帮人修理自行车 。 那个打摩斯吹口哨的少年已经不在 , 存在的只是粗厚的老茧手说着“洋车子坏了来找我” , 修好后也照样不忘记收钱的中年大叔 。 或者他成了闰土 , 或者我成了闰土 。
当生活把我们打倒按到地上使劲摩擦的时候 , 我们应该谢谢少年时曾读过鲁迅 。 先生先给与你暴击 , 然后你才得到抵御这风暴的铠甲 , 倘若不能抵御谁也不能不说了胜于无 。
多子 , 饥荒 , 苛捐杂税 , 土匪还有兵 , 已经把他折磨成一个木头人了 。 也许我们现在还自诩不是木头人 , 那可能只是土匪和饥荒没有来 , 即使生活一直这样过下去 , 我们有一天可能突然发现 , 原来先生写的闰土其实他妈的就是写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