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开层层岩石探究远古生物的秘密( 二 )


“做这个容易 , 一般一周时间就能上手 。”采集点有6个工人,都是来自文山的农民,他们并不懂古生物,但是劈开一片石头,看其中的纹路,他们就能分辨是不是化石 。敲化石的工人中,有人做了几年,有人刚做几个月 。
“这里有一块!像只蝴蝶 。”一个女工递过来一块化石,赵阳拿来一看,那是一只水母贝,是寒武纪的常见生物 。
“这类化石我们已经挖到很多了 。”赵阳决定抛弃这块化石 。他的工作,是从每天挖到的许多化石中 , 筛选出少见或保存完整的一部分 。作为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准研究生,赵阳已经在这片矿区待了一年 。他住在海口,每天坐面包车来矿区,早晨7点半工人们抵达时,便一起开始工作 。
赵阳对古生物的兴趣,源于小时候在动画片里看到的恐龙 。脚边满地的化石,随便捡起一块 , 都有着比人类长得多的历史,这让他觉得很神奇 。“这可是5亿年前的生物?。?rdquo;他说着,低头在化石上做标记,写下日期和地点,又小心地在两块化石间放上一片棉花,用报纸包起来 。烈日的暴晒很容易令石头开裂,需要及时保护 。
离化石开采地不远处是一座矿山,山脚下挖掘机正在作业 , “轰隆”声不断传来 。为了开采磷矿,山几乎被挖空 。有时矿山要放炮,会提前进行清?。匝艉凸と嗣蔷驮对兜囟憧?nbsp;, 一躲就是半个小时 。每隔两三天,就要躲炮一次 。
这样的日子,从每年春天开始,直到昆明的雨季结束 。研究者们的工作回归实验室 , 等待雨季结束后,重新开始新一轮的采集 。周而复始 。
在澄江,寻找生物祖先
“远看是逃难的,近看是要饭的,一问是地质勘探的 。”
“很多人以为古生物是考古的 , 但实际上 , 古生物研究的是人类出现以前的事情,而考古研究的是人类出现后的事情 。”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先光教授解释说,对古生物专业感兴趣的人不多 , 因为它是“小而偏”的学科 。
1973年,侯先光入读南京大学地质系,“我们班有20多个人,毕业后很多人都没搞古生物研究” 。他毕业之后 , 留在南京大学教了一年多书 , 又考了中国科学院古生物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到国外读古生物学的博士,一研究就是一辈子 。
“年轻的时候,一到野外就特别兴奋 。”侯先光回忆起来,那时背个包,挂一个放大镜在脖颈上,带一把砸石头的榔头 , 早上吃碗米线,带两个馒头当午饭,再带瓶水,就上山了,一跑就是一天,天黑再回招待所 。“那时候也不觉得苦 , 因为有个寄托 , 想要发现化石 。”
到了野外,采集人员漫山遍野地跑 , 发现一块化石,就拿起高倍放大镜,鉴别有没有价值,作出“带走”还是“扔掉”的选择 。有的化石很大,就看看它的细节——有没有什么构造 , 如果只是一个轮廓 , 那就扔掉;有的化石很小,直径仅几毫米,就需要仔细观察 。
“远看是逃难的,近看是要饭的,一问是地质勘探的 。”想起这句俏皮话,侯先光教授笑着说,在山上做野外工作 , 一天也见不到一个人 , 跟喧嚣的城市完全不同 。“敲石头会有很多灰尘,累了,随地一坐 。但有一种动力,就是渴望发现好化石,因为这是业务 。”
侯先光回忆,在野外采集到有研究价值的化石后,就要去县城订做木箱,把木箱上下都用稻草垫着 , 再用包装纸、棉花把标本仔细包起来 , 装进木箱并钉牢,在箱子上写上邮寄单位、采集地点、日期 , 然后租辆马车或汽车运到县城,把木箱送到火车站托运,或者送邮局寄回学校,然后,再对化石进行分类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