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逝者│黄蜀芹:她以银幕画魂、留人鬼情长,给了我们解读人世的眼睛( 二 )


《人·鬼·情》完成后 , 黄佐临特地写了贺词——“不像不是戏 , 太像不是艺;悟得情与理 , 是戏还是艺” 。 这么多年 , 头一次直接表扬女儿 。
杨绛回信 , “有一人看《围城》 , 坐在桌上笑得跌下来”
上世纪80年代 , 与文学牵手 , 是“黄金十年”里导演的集体选择 。
围城|逝者│黄蜀芹:她以银幕画魂、留人鬼情长,给了我们解读人世的眼睛
文章图片

▲电视剧《围城》剧照
要说拍《围城》 , 黄蜀芹曾觉得自己“是最合适的” 。 因为父亲黄佐临当年和母亲从英国剑桥硕士毕业后 , 转道法国坐船回天津 , 办完祖父的丧事后又辗转到四川教书 , 一路风雨坎坷 , 最后回到上海……时间、路线 , 几乎和锺书先生笔下的方鸿渐一样 , 她完全能感受到“走到哪儿漂到哪儿”的心理状态 。 可真当剧本落到她头上 , 忐忑是最大感受 。
《围城》里有名有姓的人物有72个 。 黄蜀芹意识到 , 72个人物一个都不能马虎 。 她在脑海里预演人选 , 但因经费紧张 , 每次去请人 , 她都这样做开场白:“我们这戏酬金比较低 , 但是 , 是向大师致敬 。 ”结果 , 请谁谁到 , 史无前例的中国电视剧最隆重演员阵容出现了 。
围城|逝者│黄蜀芹:她以银幕画魂、留人鬼情长,给了我们解读人世的眼睛
文章图片

▲导演吴贻弓在《围城》中饰演周经理
要调度这群人 , 黄蜀芹只说了一句话:“《围城》 是不装蒜的聪明人戳穿装蒜的自以为聪明的人的一部作品 。 ”并再三强调:“别有压力 , 放松演!”而她自己却拿出执拗劲 。 10集电视剧 , 一共370多场戏 , 120多个场景 , 黄蜀芹决定10天拍一集 , 像电影一样采用双机拍摄 。
终于拍完、剪完 , 赴京的制片人孙雄飞带回两位先生的信 。 锺书先生信中说 , 录像带他们一家三口“费半夜与半日 , 一气看完”;杨绛在信底部附上小字写道:“我们看录像看得寝食俱废!”两位老人信中对“贤侄女”的关心 , 让黄蜀芹感动;他们对电视剧的具体评价 , 更让她兴奋 。 她当即给两位先生回封长信 , 做了一番自我批评 。
很快 , 二老回信 , 对改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遗憾表示包容 。 钱锺书借《红楼梦》里史湘云说话“咬舌子”作比 , “脂砚斋评语说什么‘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 如太真之肥 , 飞燕之瘦 , 西施之病’等 。 只有不创作的人 , 才会不创作坏东西 。 想来令尊大人也会同意的 。 ”杨绛更是触笔灵动地告诉她 , “我们院内的领导和许多同事看了《围城》电视录像都欣赏得不得了 , 有一人坐在桌上笑得跌下来” 。
围城|逝者│黄蜀芹:她以银幕画魂、留人鬼情长,给了我们解读人世的眼睛
文章图片

▲电影《青春万岁》剧照
1979年 , 王蒙小说《青春万岁》出版后不久 , 编剧张弦将其改编成了电影剧本 。 1982年 , 上海电影制片厂将这部电影的拍摄任务交给了黄蜀芹导演 。 成长于五十年代的黄蜀芹对这部小说有着强烈的共鸣 , 所以当时她说 , “我们不需要技巧 , 我们只需要真挚地去呈现 , 朴素而真诚地去表现它” 。
1983年 , 电影《青春万岁》上映 , 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 第二年还荣获了苏联塔什干亚非拉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 也是在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可以走出国门并受到关注的一部电影 。
回忆当年拍摄场景 , 《青春万岁》中呼玛丽的饰演者施天音记得 , 彼时所有演员住在上影厂宿舍里 , “其实对我的青春来说 , 是结下了很多的友谊 。 我们这帮小姑娘在上影厂 , 按照导演的要求 , 早上六点钟开始晨练 , 要练集体舞的 。 这种友谊终身难忘 , 这段拍摄经历同样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