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江|【历史文化】“铜山县”浮出水面‖刘春梅( 二 )


在“铜山县”石刻附近的玉江两岸 , 集中了雕刻于唐、宋、明、清各代的碑文 , 以南宋居多 。 左岸刻于石壁及水中6块大石上 , 右岸刻于3块大石上 , 均为方形沙石硬质阴刻 , 共20多块碑文 。 内容涉及铜山县的历史、风物、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 题写者多为当地或周边地区名人及官宦 。
玉江|【历史文化】“铜山县”浮出水面‖刘春梅
本文图片

“这20多块碑文中 , 年代最久远的要数‘放生池’ , 可追溯到唐朝 。 ”邓高辉 , 广福镇党委书记 , 也是铜山文化爱好者和推广者 , 那条火爆朋友圈的消息就是他发的 。 他告诉笔者 , “放生池”为楷书 , 紧邻“铜山县”大字 , 凿刻于同一块石壁之上 。 据记载 , 唐朝中和初年(约881年) , 铜山县令李义方凿池刻石 , 大书“放生池”3字 , 字大径尺 , 后被毁 。 宋绍熙壬子年(1192年)冬 , 李的十世孙李玺从金水迁居铜山 , 取家藏墨本重刻于此 。

依稀可见的 “铜山八景”
千年之后的今天 , 李义方所书“放生池”的地方 , 池子仍在 。 池畔的大石一侧 , 刻有南宋李大正楷书的“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 , 平时一半浮于水面 , 一半没于水中 , 此次也得以尽收眼底 。 放生池与菩萨名都与宗教信仰有关 , 反映出唐宋时期地方官员对老百姓的道德教化 。
玉江|【历史文化】“铜山县”浮出水面‖刘春梅
本文图片

当阳石上题写着“当阳胜处”
从放生池望向玉江对岸 , 还有一石名为“当阳石” , 上书南宋铜山县令于1277年题写的“当阳胜处”4个大字 。 因长年风化侵蚀 , 字迹已模糊 。 当阳胜处为古铜山八景之一 。 另有一处刻于当阳洞口、通篇为隶书的巨幅摩崖石刻 , 相传为北宋司马光亲书的《风火家人卦》 , 部分文字已剥落 。 南宋铜山县令赵夷夫有诗赞曰:“当阳胜处好溪山 , 翠滴温公宝墨斑 。 线溜一泓凉意足 , 须臾肤寸遍人间 。 ”
玉江|【历史文化】“铜山县”浮出水面‖刘春梅
本文图片

当阳洞壁处赵夷夫的诗歌
这首《当阳胜处》 , 就刻在《风火家人卦》下面的当阳洞壁处 , 从落款可知同为1277年题写 , 而诗中的“温公”即指司马光 。 据附近村民刘大爷回忆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玉江河水较浅 , 常有人到当阳洞玩耍 , 捉鱼虾、戏水、看碑文 。
当阳石附近 , 还有同为铜山八景的飞来泉、飞来石 。 放生池石顶立有一支形似毛笔的石笔 , 名曰“苏公笔” , 为当地老百姓纪念铜山先贤、宋代诗人苏舜钦为民请命而立 。 玉江河畔的这些古迹传说 , 都是广福人从小耳熟能详的故事 。

“流杯畅饮”记录宋代文人的雅趣
此次浮出水面的 , 还有刻于清咸丰年间的“旱为霖” 。 从跋文可知 , 咸丰五年(1855年) , 当地大旱 , 于奇石上进行了一场祈雨仪式 , 3天后果然天降大雨 , 因此特书“旱为霖”以记之 。
玉江|【历史文化】“铜山县”浮出水面‖刘春梅
本文图片

如果说 , “旱为霖”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生活艰辛的一面 , 那么 , 站在另外两幅石刻前细细端详揣摩 , 则完全是不同的感觉 , 可能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 。 其中一幅是冯运之的“流杯畅饮” , 另一幅则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石刻 。
“流杯畅饮”记录的是南宋时期铜山文人的一次雅集 。 宋淳熙年间 , 铜山县尉冯丙之之兄冯运之官凌云道经过铜山 , 在此与冯丙之、王用叔、苏长卿、袁国老以曲水流觞的方式饮酒赋诗 , 并刻石记事 。 所谓“曲水流觞” , 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游戏 , 夏历三月上巳日举行祓禊仪式后 , 大家坐在河渠两旁 , 在上流放置酒杯 , 酒杯顺流而下 , 停在谁的面前 , 谁就取杯饮酒 。 这种游戏非常古老 , 王羲之就曾有诗云“羽觞随波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