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一到二,青岛电影的“顶流”之路( 三 )


除了技术之外 , 导演们也在产业链上发力 。 乌尔善成立了视效公司“魅思映像” , 负责统筹完成《封神》的特效工作 , 郭帆与郭帆工作室投资了《宇宙探索俱乐部》《刺杀小说家》等电影 , 路阳担任股东的“自由酷鲸”出品或联合出品了《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出好戏》《流浪地球》《人潮汹涌》等影片 , 导演之间互相客串、互相投资的案例屡见不鲜 。 对照好莱坞的案例 , 导演彼得·杰克逊创立的维塔数码通过《指环王》《阿凡达》制作特效拿下了两座奥斯卡奖 , 而导演乔治·卢卡斯创立的“工业光魔”自《星球大战》以来一直是业内顶尖特效公司 。 对于青岛来说 , 如何把幻想类电影导演硬核、极客的技术流变成创业公司、产业延伸并吸引落地 , 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
幻想类电影不仅需要影片主创 , 也需要深厚的群众基础 , 书迷、影迷、科幻迷的存在也是构成文化大环境的要素 。 成功申办了2023世界科幻大会的成都近年来在科幻领域发展迅速 , 从科幻小说“星云奖”到科幻博物馆、《科幻世界》杂志 , 从民间到高校都积累了大量的科幻爱好者 , 产生了颇具影响力的科幻文创周边品牌 , 墨境天合成都分公司也承担了《流浪地球2》的后期制作 。 从前端的城市科幻文化氛围到产业端的科幻影视产业环境 , “科幻热”需要从影视基地溢出至城市日常生活中 。
根据国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 , “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的评审认定正在有序展开 , 这也是青岛努力的方向 。 业内专家表示 , 从全流程看待电影工业化 , 青岛目前在制作环节上占据优势 , 参考好莱坞的范例 , 从项目开发、孵化到后期制作、上映 , 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成熟 。 目前青岛的电影工业化处在 “制作生产基地”阶段 , 优势体现在先进技术的应用上 , 而电影工业化的解释权实际落在业内顶尖导演手里 。 青岛的愿景是把电影产业链上更多环境落在这里 , 而顶级导演、富有项目操作经验的导演对电影工业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 尤其在疫情影响下 , 国内类似《流浪地球2》级别的大投资电影不超过五部 , 50亿至100亿票房的电影也集中在主旋律、喜剧大片上 , “通过《流浪地球2》 , 我们的电影制作水平可以站到全球前列了 , 但是在内容开发领域 , 当下大环境下能够担得起工业化制作的重任、形成50亿以上的规模票房、吸引观众重回影院观影 , 这样的片子恐怕还是有点少 。 青岛近年来加大对电影大项目的招引 , 坚持走电影工业化的路线 , 也是打造青岛电影核心竞争力的一个依靠 。 ”
【电影|从一到二,青岛电影的“顶流”之路】作者:米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