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艺术与文学的认知考古学探索( 四 )


《周易》里保留了一些古老的诗歌 , 比如:“困于石 , 据于蒺藜;入于其宫 , 不见其妻 。 ”“鸣鹤在阴 , 其子和之;我有好爵 , 吾与尔靡之 。 ”明显有了“兴”的味道 。
我很赞成曲枫说的:“文字的流行意味着史前及历史时代早期象征艺术的式微 , 商代之后纹饰艺术不再是中国人情感表达的主要语言方式 。 在文字系统中 , 早期视觉艺术中的象征手法被诗歌完整地保留下来 , 并以所谓‘兴’的面目出现 。 这也许是史前艺术的一次无奈的逃亡 , 当然也是象征手法的一次成功的移居 。 因此 , 直到今天 , 诗歌仍然具备着与史前艺术相类似的属性 , 比如:一以贯之的朦胧性、宗教式的崇高、无处不在的隐喻等等 。 ”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作品 , 特别注重思想性和说理性 。 《论语》讲述的道理是“礼” , 文体为散文 , 喜欢谈《诗》 。 《道德经》讲述的道理是“道” , 文体为有韵散文 , 喜欢说民谣 。 这两部作品是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体现 , 培养出众多的儒生与方士 。 到了西汉初期 , 提倡儒术与尊崇黄老相映成趣 。
读《青铜与文字的婚礼——夏商周神话、艺术与思想》 , 受到启发产生了许多想法 , 落到文字上的只有以上这些 。
(2021年12月11日)
作者:陈 雍 ,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
原文刊于:《北方文物》2022年第2期
此处省略注释 , 完整版请看原文 。
_原题为:商周时期艺术与文学的认知考古学探索——《青铜与文字的婚礼——夏商周神话、艺术与思想》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