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众部”则更“接地气” , 缺乏文化教育的普通人,很难彻底理解复杂的哲学思想,而“只有你自己想通了才能成佛”的这种完全自立根生的努力模式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普通大众希望有一个神格化的偶像存在 。大众部对于佛陀“不了义”的解释是,世人愚昧,理解不了高深的理论,因此佛陀只传授了一部分,佛陀本人是全能的,理解所有世界的根本规律 。后来的大乘佛教也延续了这种说法,把小乘佛教贬为“不了义经”,其修成的果只是罗汉果,而大乘佛教为“了义经”,可以真正修成菩萨果 。
总结来说,上座部和大众部的核心分歧,也是对后来佛教演变最关键的分歧,在于佛陀到底是“师”还是“神” 。
佛陀死后三百年的孔雀王朝时期,由于“大天五事”(见《印度佛教史》) , 上座部和大众部彻底分裂 。历史上把佛陀死后一百年内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之后到公元前一世纪左右的这段时期称为“部派佛教”时期 。
其实部派佛教时期,各教派的教义分歧是非常复杂的 。我这里只单单挑出对“佛的神格化”的分歧这一点来说 , 是因为我认为这一点是导致大乘佛教出现最关键的原因 。
大乘佛教确切的出现时间已不得考,后来大乘佛教自己标榜是直接源自佛陀教义,只是因为世人愚昧,佛陀只摘出大乘教义中的一部分传授给世人(即小乘教义) 。这一说法目前存疑 。根据历史考证,比较可信的证据显示大乘佛教兴起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间 。
而要探索大乘佛教兴起的原因,我认为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1、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约公元前三世纪),佛教被定为国教 。既然是国教了,那自然需要自上而下的大力推广 。但原始佛教的教义在对底层民众推广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其门槛太高,高深的教义直接劝退大量底层民众 。因此可以想见,在这一时期 , 如何“普度众生”自然成为了教团的一个重要课题 。
2、亚历山大的入侵,给北印度带来了犍陀罗文化 。具象化的希腊神给佛教文化带来了冲击 。“佛像”适时的应运而生 。由于最初佛陀本人,以及后来的上座部教派均极力反对个人崇拜,因此在佛陀死后的三百多年间,印度是没有“佛像”这个玩意的 。实在不得已需要在图画或雕刻中提到佛祖,也是以莲花或脚印代指 。但希腊化艺术传入后,人们发现,一个在精神上神格化但在肉体上具象化的“世俗神”,更容易得到普通人的认同 。
3、和大众部与上座部分裂的根本原因一样,如果想吸引广大民众,“佛”必须具有神格,绝对正确,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对于那些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哲学家的底层民众,只能通过宗教化手段进行教化 。
4、佛陀在创立佛教这门哲学的同时 , 创立了僧团并制定了戒律 。这就使得原本纯粹的哲学在一开始就带有了宗教的性质 。人类的集体,必然会体现出个体的一些共性本能,如生存的本能,发展的本能……僧团的存在,使得其必然有维护这个集体存续的本能 。
5、孔雀王朝之后佛教地位迅速衰落,其后的巽伽王朝和伽罗维拉(公元前2世纪),都是婆罗门教重新占据主导地位 。公元一世纪,经过改革的耆那教也突然兴起 , 这些外道都给同时期的佛教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自身的延续和发展,佛教必然要降低“入教门槛”,吸引更多受众 。以我国传播最广的“净土宗”为例,其提出,只要你张口闭口都念“南无阿弥陀佛”,每天准时诵经念佛,就可以修成罗汉果 。反而像禅宗,或者玄奘创立的法相宗(又名唯识宗) , 由于曲高和寡很快消亡 。
- 伏羲的七大发明 伏羲发明了八卦
- 伴随哥特式建筑兴起的音乐 对哥特风格的理解
- 韩孟诗派诗人创作特点 韩孟诗派的基本诗歌风格是
- 山海经图文 山海经是最古老的地理书吗
- 冬至是不是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 冬至日是每年日照最短的一天
- 知识与爱的理解 你对爱情的看法是什么呢
- 爱追剧的慈禧太后叫什么「爱追剧的慈禧太后」
- 外国影视片配音存在的必然性和必须性「外国影视片配音存在的必然性和必须性」
- 满清剧越来越少「清宫戏满天飞为什么更加悲壮的明朝电视剧却寥寥无几」
- 为什么拍明朝的电视剧不多「为什么那么多人拍明朝电视剧写明朝小说就因为朱棣说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