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除了情怀,港乐还能卖什么?( 三 )


文章图片

音综也需要“去数字化” 。/ 《中国好声音》
比如《声生不息》就在节目中加入大量港乐历史、港乐业内人士的科普采访和影像资料 , 在歌手表演间隙 , 插入了大量经典原版港乐的表演录像 , 在某种程度上 , 《声生不息》成了一部“港乐纪录片” 。
《歌手》是不破不立 , 它要打破大家对于歌手原有的印象 , 以及对于这首歌原有的印象 。 同样操刀过《歌手》和《声生不息》的谷粟 , 对后者的定义是“充满情怀感的 , 对港乐怀有致敬、尊敬的” 。
对于歌曲改编也发生了变化 , “包括后期混音的方式 , 《歌手》的混音是更接近live的 , 会保留很多现场的瑕疵;但《声生不息》混音非常的精细 , 更接近唱片里的混音” 。
因为|除了情怀,港乐还能卖什么?
文章图片

烟花会谢 , 笙歌会停 , 但因为陪伴 , 故事结尾总是动听 。
“现在音乐的属性更多是一种陪伴” , 曾经只是纯粹地观看表演的观众 , 从“初闻不知曲中意”的局外人 , 变成了“再闻已是曲中人” 。
新音综时代 , 爱打“感情牌”的音综节目当然不是唯一的选择 , 但它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
港乐时代的“理智与情感”
要“证明”自己是一名港乐爱好者的门槛越来越高了 。
比如《声生不息》第一期播出后 , 其中比较大的争议是:没有唱粤语歌的歌手为什么要来参加一档主打“港乐”的节目?表演歌手的粤语发音不标准 , 是不是就不能充分表达原曲的韵味?
因为|除了情怀,港乐还能卖什么?
文章图片

卡拉究竟O不OK , 不是任何一个人说了就算 。/ 《卡拉永远OK》
要解答这些疑惑很简单 , 港乐开山祖师级别的大师黄霑的博士学位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就写得明明白白:
“本文所谓‘香港流行音乐’ , 另有些范围限制:(i)香港人制作和创作 。 (ii)灌录成唱片 , 作为商品出售 。 (iii)为人提供娱乐 。 (iv)可供伴舞 。 (v)有歌词可供一般人歌唱 。 ”
“生活的积累、沉淀与升华 , 透过时间的过滤 , 不知不觉就蜕变成文化 。 ”在这篇无人敢评的论文的结论部分 , 黄霑给了他对“港乐时代”成为文化符号的定义 。
而在这个时代 , 一名“真正”的港乐爱好者 , 不过也正如这篇论文的最后一句:“能够投入其中 , 已算有幸 。 正如罗文1978年唱的《强人》结句一样:莫记此中得失 , 不记恨爱相缠 , 只记共你当年 , 曾经相识过 。 ”
因为|除了情怀,港乐还能卖什么?
文章图片

当我们再度谈起港乐复兴 , 最关键的一点是它抓住了观众的“心” , 亦抓住了“新” 。
在《声生不息》第一期中 , 2005年出生的Gigi炎明熹和她演唱的《蜚蜚》 , 可能是内地观众最为陌生的一个表演 。 有网友感慨 , 终于能在众多老歌中听到了新鲜的声音 。
炎明熹是去年的TVB音综《声梦传奇》的冠军 , 这档节目目前豆瓣评分8.5 , 也是去年评价最好的精品综艺之一 。
因为|除了情怀,港乐还能卖什么?
文章图片

而《蜚蜚》的原唱歌手陈僖仪 , 在2013年的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 。 这首歌在节目中作为“新港乐”出现 , 除了是新时代港乐歌手的传承与变化 , 更是一场留住斯人的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