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设置的「知音团」涵盖对民歌拥有不同情感、不同体验 , 但都有微妙关联的三代年龄群体 。 王蕾将其划分为网络听友(95后)、磁带听友(80-95年)及收音机听友(80前) 。 跨代际人群的集结 , 是节目试图连结的大众缩影 , 三代群体对民歌创新的反应 , 也提前完成对改编民歌的检验 。
对节目中的改编作品 , 团队内部讨论时 , 也时常出现分歧 。 在团队之外 , 这种对民歌改编的审美差异更突出 。 以MILK乐队改编的《鸿雁》为例 , 这首歌在王蕾团队内部难得得到一致喜爱 , 但在现场 , 网络听友表示很喜欢 , 磁带听友却反响平平 。
王蕾说:
民歌创新到什么程度 , 能在最大程度联系大众 , 吸引大众 , 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难点 。
新民歌:情感共通 , 形式创新 初舞台演唱《长江之歌》后 , 龚爽收到的最多评价是「你唱的不是民歌 。 」
龚爽来自湖北 , 对长江有异乎寻常的深厚感情 。 对初舞台曲目 , 龚爽希望选一首拥有个人属性 , 又能与大众、时代共振的歌曲 。 《长江之歌》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 , 其表达的内在精神 , 在龚爽看来足以超越时间 , 引起现代观众共鸣 。
很多人还是认为 , 只有唱某一个地方的歌曲才算民歌 。
龚爽正在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博士 , 也获得过金钟奖民族唱法金奖 。 她认为 , 传统观念中 , 民歌是流传在各地、各省、各城市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富有地域性的歌曲 , 现在这种定义需要被打开和放大 。 在龚爽看来:
任何能与时代共振 , 群众口口相传 , 具有民族情怀、和时代性的歌曲 , 都可以算作中国的新民歌 。
郭曲也认为 , 在百姓自然劳作中产生的民歌 , 侧重表达现实生活与情感 , 这种情感与流行音乐有所不同 ,
民族音乐会以更抽象、更广阔的语言表达对人、对物、对国、对家的情感 。
这与王蕾的想法不谋而合 。 王蕾认为 , 民歌是一个群体对另外一个群体的情感诉说与共鸣 。 在表演方式、创作方式、传播方式都发生巨大改变的当下 , 记录时代群体共性思想的音乐 , 都可以被称为新民歌 。
这也为王蕾提供新思路 。 面对传统民歌的改编问题 , 王蕾认为 , 「可以通过新鲜的形式 , 帮它换一件更漂亮的衣服 , 让歌曲表达更饱满 , 更符合当下时代的音乐水准 , 从而让大家重新欣赏它 , 接受它 。 」
这也是郭曲的观点 , 民歌改编可以在尊重原作的音乐气质的基础上 , 用现代的、合适的音乐语言将其扩大化 。
【龚爽|民歌的力量】在第二轮舞台竞演中 , 郭曲选择改编赫哲族经典民歌《乌苏里船歌》 。 郭曲保留了原作的曲调、歌词 , 提炼出原作的关键词:自在 。
「自在这个词 , 可以和电子音乐的某些内容融合 , 所以我采用电子音乐的段落表现手法与语言 , 将歌曲的自在气质扩大化 。 」
作为专业音乐制作人 , 郭曲认为 , 每个作品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 「我通过自己添加的新元素完成改编 , 在不改变原曲本身想表达主旨的基础上 , 改编后的歌曲听起来像我自己的歌 , 就可以了 。 」
不同民歌的改编方式所带来的争议 , 对王蕾而言 , 是推动力 。
有争议代表大家在关注 , 如果观众不喜欢节目中新民歌的版本 , 转去听原版 , 我觉得也很好 。 不管怎样 , 这首歌都是成功推广出去了 , 这是节目的收获 。
新歌手:立足传统 , 寻求改变 节目筹备之初 , 王蕾将《春天花会开》寻找的音乐人划定为三大类:学院派的专业民歌手、原生态唱法的民族歌手 , 以及能将传统民歌做创新表达的流行音乐制作人 。
- 神话|梦的日记(1):《神话》与《风起陇西》
- 缺点|观众摘得掉,对景甜的有色眼镜吗?《司藤》或许能给个答案
- 伴奏|声生不息第二期:《单车》险胜《来生缘》,男队真的尽力了
- 乐嘉|演说家乐嘉的自我“毁灭史”,他的言行远比你想象得更“疯狂”?
- 武打|她7岁习武,本能成杨紫琼的接班人,却因沈腾的电影成了喜剧演员
- 对比|同样是悬疑剧,白宇主演的和王俊凯主演的相对比,差别就出来了
- 因为|哪怕再不合理的剧情,在《终极一班》也能变得正常,有没有很神奇
- 原著|日本双男主剧《美丽的他》持续升温,20多天吸引近10万粉丝!
- 角色|细数刘亦菲最经典的角色,仙而不自知,你对哪一个印象深刻?
- 生命|白发王妃:北临皇后是怎么死的?并非自尽,傅筹一句话道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