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95后“挖土人”的奇幻旅程:走出象牙塔来到三星堆|考古新青年( 二 )


“考古工作是不可能一个人完成的 , 尤其是当下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进一步结合的情况下 , 更强调团队的作用 。 ”在许丹阳并不算长的考古生涯中 , 他已经意识到考古工作的团队力量 。 另一方面 , 考古人的接续传承也同样重要 。 “我相信 , 只要团队在 , 三星堆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一定能做得很好 。 ”
成为“考古”网红之后
在三星堆考古发掘团队中 , 许丹阳已经成了“名人” 。 随着三星堆掀起的“考古热” , 各种节目邀约、媒体采访纷至沓来 , 一年下来 , 许丹阳参加了大大小小百余场公开活动 , 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
“毕竟 , 考古人曾经常常自嘲‘桃花源中人 , 不知今世何时’ 。 ”这一年 , 桃花源不再静僻 , 反而热闹了起来 。 原本有些“社恐”的他 , 如今面对镜头时也能自如应对 。 许丹阳说 , 考古虽然是小众学科 , 但需要发展 , 就必须要融入社会 , 受到关注 。 因此 , 他很高兴 , 并且愿意向公众分享考古 , 讲述三星堆的发掘故事 。
去年 , 他把自己的微博名字修改为“三星堆考古人” , 和三星堆牢牢“锁死” 。 也有网友对他发难:“三星堆怎么可能没有文字 , 一定是你们没有用心挖 。 ”这时候 , 许丹阳会觉得很无奈 , 他无法向对方解释 。
“考古工作本来就不必依赖文字 。 ”许丹阳说 , 文字的发现在考古工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 但没有发现文字 , 并不代表考古学家的工作无法深入 , 对于古蜀国的了解就趋于停滞 。 因此 ,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 , 让人们对考古有更多的认识 。
在博物馆里 , 扭头跪坐人像罩在玻璃中 , 等待着人们观赏 。 许丹阳也去看了 , 再次见面 , 他先是觉得那是一位亲切的“老熟人” , 随后又产生了一种距离感 。 那种感觉说不清楚 , 但是 , 如果有人发问 , 他一定会热情又生动地讲述起那段发掘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