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五一集体撤档,中国电影还有救吗?( 二 )


文章图片

▲来源:艺恩娱数
业内人士认为:全国营业率在70%以上、影片上映排放才会有票房保障 。
进入4月份 , 情况稍微好转 。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 , 4月份的大部分时间 , 全国影院的营业率超过50% , 较3月份的有所回暖 , 不过仍旧有近一半影院选择关门歇业 。
影院营业率的不足 , 对一些口碑不错的大片造成明显冲击 。 以好莱坞超级英雄IP《新蝙蝠侠》为例 , 3月18日 , 该影片上映首日取得2095万元的票房 , 上映三日的累计票房仅超过7000万元 。
相较北美市场 , 《新蝙蝠侠》上映首日便进账5661万美元 , 随后两天分别取得4326万和3414万美元 , 三天合计票房轻松突破1亿美元 。
同样的片子 , 相差悬殊的票房成绩 , 这与国内影院的大量歇业直接有关 。 有业内人士假设 , 如果影院营业率恢复到正常水平 , 《新蝙蝠侠》有望上映5日票房就达到1.5亿元 , 而该片的累计总票房才1.48亿元 。
疫情反扑、影院歇业直接带来的是票房损失 。 艺恩数据预测 , 3月份因疫情影院关停带来的票房损失约为3.95亿 , 损失票房份额30.1% 。
除此之外 , 防疫政策对上座率的要求 , 以及观众观影热情退却带来的场均人次下降 , 对票房也形成了巨大压制 。 数据显示 , 今年一季度 , 影院场均人次为10.3人 , 较去年同比下滑22.4% , 创下2012年以来的新低 。
为此 , 电影院普遍提高了票价 , 今年平均票价为45.4元 , 较去年净涨了2.6元 , 但对票房损失的对冲十分有限 , 艺恩预测今年一季度因场均人次下降带来的票房损失超过60亿元 。
长夜漫漫
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是 , 当前疫情对电影需求端造成的负面影响 , 正在往供给端转移 。
本质而言 , 电影行业是一个由供需两端共同推动的商业生态 。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 观众对能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叙事故事形成强烈需求 , 成就了像《战狼II》《长津湖》等屡破票房纪录的国产大片 。
另一方面 , 电影供给端的创新也会激发观众进入影院消费 , 比如当年《阿凡达》为代表的3D影片 , 直接推动3D观影潮流;当然 , 好故事历来都是电影供给端的活水源泉 , 比如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光线传媒的《哪吒》等 , 均成了支撑当时大盘的中流砥柱 。
也就是说 , 需求端被压制 , 供给端仍然在持续产出 , 对于整个电影行业而言 , 无非就是票房滞后、投资晚收回而已 。
但本次疫情的持续反扑 , 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电影供给端的稳定 。 光线传媒在最近的投资者交流会上称:目前市场上的影片供应状况并不理想 , 原因有三 , 其一是整个行业的资金出现了较大问题 , 很多项目不能按期推进;其二疫情导致很多拍摄无法按计划完成 , 制作周期在加长;其三审查总体趋紧 。
一旦供应端持续出现问题 , 就意味着整个电影行业开始向最冷清的2020年开倒车 。
资本市场早已这一预期写进了“K线图”中 , Wind“电影与娱乐指数”显示 , 自1月初以来 , 不到4个月时间 , 指数最大跌幅接近40% , 指数水平也创下历史新低 。
行业出清能提高头部企业的市占率 , 但这种“泥沙俱下”的局面也增加了巨头们的经营压力 , 尤其是对于一些收入依赖影院分销的影视公司 , 如万达影院、横店影视等 。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 , 疫情对观众电影消费习惯的改变 。 相对以前从新电影宣传阶段时的期待 , 到放映时期的鱼贯而入 , 目前 , 在流媒体平台的点播成了观众消费电影的一种普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