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名流 , 艺术佳品
与方树梅相交的这个文士圈 , 我们将其称为“梅文士圈” , 圈内众友多生于清末 , 经历了中国风云之变幻时期 , 他们中有些饱学修身 , 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或著书立说来泽润世人心智;有些在清末考取功名 , 忠实守护着传统文化 , 并在西学的冲击和洗礼中不断升华;有些在具备传统国学根基后 , 通过公费或自费出国留学 , 成为融会中西文化的新文士 。
“梅文士圈”从职业或研究领域看 , 涉及政界、教育界、史学界、收藏界、美术界、音乐界、诗词界、思想界、佛教界等 。 “梅文士圈”与方先生往来的手札 , 从今天看来 , 就是一件件“艺术佳品” 。 无论是“荣宝斋制”“涵芬楼制”等当时流行的彩图信笺、诗笺 , 文人雅士自制的美术笺 , 还是各式的精美篆刻铅印与挥洒自如的行文笔墨 , 无疑会让读者品尝到传统书信手札的东方艺术之韵味 。
以文会友 , 雅韵流觞
《方树梅藏民国文士手札集》中各类敬、谦语词贯穿于书信的字里行间 , 信札在整体上呈现出谦恭有礼的特点 , 加之文士们富有文采且表达方式多样的寒暄语词等词藻丰富 , 使得本书从语言学角度上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 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有助于今人了解传统的书信语交际文化 。
值得一提的是 , 本书中方树梅先生除日常交往中收到师友们的手札外 , 还多次发起征诗 , 以诗会友 , 集得诗文手札 。 如函请岭南蔡哲夫、谈月色夫妇作《梅林觅句图》长卷 , 得诸师友题诗;北游访书 , 云南诸师友为其饯行赠诗;建成学山楼 , 征诗以助兴 , 得诗编为《学山楼题词录》;分赠知交滇产红豆 , 作诗四首、撰《红豆考》《红豆赋》 , 征题诗词 , 佳作联翩而至 , 共收诗词230余首 , 成《滇南红豆集》 , 留下了一段文坛佳话 。 从这些诗词唱和中 , 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诗词学的大体发展成就 , 尤其是以云南文士为代表的云南诗词的创作水平 。
本文图片
《滇南红豆集诗稿》册页封面
本文图片
陈枚功题红豆诗
本文图片
陈寥士赋红豆诗
纸香墨飞 , 见字如晤
方先生所藏手札 , 大多出于名人之手 , 他们大多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 , 除了那些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有较多的传世墨迹之外 , 大多数名人的手迹并不常见 。 从他们所遗留下来的手札中 , 不仅可以一亲前贤之手泽 , 也可以欣赏他们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 。 手札是“无意乃佳”的体现 , 因为多写给亲朋好友 , 在放松的心态下 , 心境、手笔 , 浑然一体 。
《方树梅藏民国文士手札集》一书中手札的起首、收尾 , 行文高低起伏错落 , 疏密对比等章法跃然纸上 , 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因人而异 , 却也常常混用在一人一通中 , 行云流水间拉家常、寒暄 、“谈笑风生” 。 如云南文化名人袁嘉谷 , 他出自颜柳公又收钱南园等诸体自成一家 , 用笔峭拔、隽秀取胜的书法特点在手札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轻松自如 。
本文图片
袁嘉谷题《梅林觅句图》
真情流露 , 思想碰撞
通过这些手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文士的生活细节 , 笔墨线条似跳动不息的脉搏 , 表达着他们的情操、风度、学识 , 以及他们对时事等的态度 。 我们在欣赏书札的时候 , 必然会把他们的经历、思想、性格带入其中 。 仔细去品味一通手札 , 只言片语、长短几句 , 真情流露 , 有助于我们更多层面地了解文士们的生活面貌及思想状况 。 我们会看到张问德普通人的一面 , 一个平凡的读书人在向其好友倾诉心声 , 他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在“两足浮肿”中抱怨疾病缠身的苦闷、在“家室全毁 , 无可归宿”中诉说着悲伤与无助……这些私人感情的流露丝毫不影响张问德民族英雄的形象 , 相反使他更具人情味 , 今天读起他的抗日事迹也更加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