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抵头鼓舞:“跳”进非遗的民间舞蹈( 二 )


羊抵头鼓舞表演时将鼓斜挎左肩 , 鼓置腰腹部 , 鼓面向上 , 用双鼓槌击奏 , 右手在前 , 高扬击打 , 左手在后 , 轻敲鼓面 , 击鼓方式有“击鼓面”“击鼓边”“击鼓框”等几种 , 鼓点节奏复杂多样 。 因鼓大沉重 , 所以舞者身架较低 , 多采用“弓步” , 右脚在前 , 左脚在后 , 右腿贴紧鼓框下缘 , 增强了鼓的稳定性 , 步法多为前后移动 , 进退步伐沉稳 , 落脚生根 , 蹬脚扬尘 , 坚实有力 , 动作迅捷 , 跨步前冲 , 四鼓相接 , 似公羊相抵 。 表演至高潮时 , 四人同时跃起 , 空中相对抛接鼓槌 , 旋转击打 , 气势威猛雄壮 , 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能 。 羊抵头鼓舞的鼓点属套曲结构 , 鼓点的变化手法及连套方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 在表演时舞步随着鼓点连续演奏 , 同时又富于变化 , 具有一定的即兴性 。
亟须传承保护
羊抵头鼓舞是目前存在的比较原始的鼓曲舞蹈 , 也是民间舞蹈研究不可多得的活体标本 , 表演和鼓曲及伴奏有机结合 , 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 羊抵头鼓舞在古时多用于庆典、祭祀等活动中 , 题材涉及神话传说、民间传奇故事等诸多方面 , 是研究地方人文风情、民俗习惯的珍贵资料 。
王友生是东明羊抵头鼓舞的第五代传人 , 自14岁开始跟着长辈学鼓 。 当时大人们敲鼓 , 他就坐在旁边观看 , 摸不着鼓 , 就在自己膝盖上学着敲鼓点 , 慢慢学会后 , 就开始跟着鼓队到处演出 。 时至今日 , 附近几个村子婚丧嫁娶等都会找他们奏上一曲 。
王友生为了使羊抵头鼓舞的演奏技艺得以传承 , 打破老规矩 , 将羊抵头鼓舞的演奏和舞蹈技巧传授给村里的女子 , 并成立了女子鼓队 , 让这种古老的舞蹈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 这支女子青年鼓队还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大型节庆和演出活动 , 获得一致好评 。
2009年 , 羊抵头鼓舞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东明县政府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和保护很重视 , 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 , 并邀请专家对鼓队进行指导 , 并为鼓队提供物质支持 , 制作鼓队演出服装 , 积极支持鼓队的活动 , 使得鼓队的人数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
菏泽报业全媒体采访人员 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