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党奥
《镜中》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艾伟致力于勘探人性的现实主义风格 , 讲述了一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望的建筑设计师在经历妻儿死难的人生变故后 , 重新思索生命意义并寻求自身救赎的故事 , 平静的笔触下是极端的克制 , 给人一种久久不能忘怀的深深悸动 。
读者:李凌
本期我阅读了钟二毛的作品《晚安》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 人类的平均寿命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 但是随之而来罹患癌症的人口也是越来越多 。 对于生命长度和质量的选择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 。 作为儿女 , 我们的期盼承欢膝下永远陪伴在父母身旁 。 可是当病痛来袭 , 无法言说的痛苦袭击了肉体乃至心灵 , 我想更应该倾听父母的心声 。 愿天下父母顺心安康 , 遂愿而行!
读者:黄宁
【小说_文化|评刊赢福利丨《当代》文学拉力赛2022年第三站开启】《晚安》谈的是一个太过沉重的话题 。 近些年不断有人呼吁通过法律允许实行“安乐死” , 但有更多的人反对这一建议 , 理由显而易见 , 担忧不孝儿女或者别有用心者因此害人性命 。 “安乐死”不仅牵连着患者的生死尊严与存者的良心情感 , 经过的人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 在病床上忍受折磨的无奈 , 在床前伺候得精疲力竭以致心生怨怼 。 小说《晚安》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 , 通过平常对话和细节展示出来 , 十分耐看 。 “本事”是小说家创作的源泉和蓝本 , 不一定事实相符 , 但有些情感一定是相通的 , 这也是好小说的契机和运气 , 也是理解文本的基础 。 我有这样的经历 , 所以格外容易被触动 。
读者:袁昕
读罢《晚安》 , 窗外清风都柔软了一瞬 , “晚安”与“死亡”相连接 , 让令人避之不及的话题变得易于接受许多 , 我也忍不住思考死亡来临时 , 人们要怎么面对才算是留有余裕?文中“母亲”的几个故事 , 讲给自己的孩子 , 也告诉文外的读者 , 让小说带上了些“一千零一夜”的味道 , 更多了电影画面般的蒙太奇效果 , 不失为一部内外兼修的佳作 。
读者:胡岚
小说《最高楼》中最高楼原指高家祖上的旧宅 , 是高家庄最高楼也是其地地标性建筑 , 为高家兴盛时期所建 , 不幸毁于历史风云 。 父亲的执念是在有生之日 , 能看到儿子高启云在旧基石上建起新的高楼 , 重振家业 。 高启云果不负厚望 , 在高家庄建起了最高楼 。 楼虽然建起了 , 但往日人丁兴旺的场景却一去不返 。 刘庆邦的小说 , 在短小的篇幅内写出了岁月沧桑变幻 , 写出了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和人物命运 。 小说结尾令人深思 , 酒席摆好了 , 却无一个客人赴宴 。 反讽地写出了虽是最高楼 , 但并不代表威望和地位高 。
读者:施建石
刘庆邦的《最高楼》的确“最高” , “高”处值得谈 。 首先是高在立意上 , 从“高启云一心要在高家楼盖一座全村最高的楼房”起笔 , 看起来写的是高家盖楼的“志向” , 其实房与家、与村、与社会紧密相连 , 作家由此生发写出了家族史、村庄史 , 甚至浓缩了乡村史 。 其次是高在语言上 , 继续了刘氏朴实、自然、准确的个性化语言风格 , 语言背后还有语言、话背后还有话 , 语言的张力发挥得好 。 再有就是高在境界上 , 通篇有打上了刘庆邦自己烙印的个性化的味道 , 一波三折 , 最后人物形象鲜明地同时展现 , 升华了作品新的高境界 。
读者:阿废
通读本期《当代》杂志 , 最令我感动和心绪难平的文章当属小说《姐姐》 , 作者以饱含深情和真诚的文字 , “记录”和“还原”了自己的童年及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 , 细腻传神又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人间的至情至爱 。 姐姐虽没上过几天学 , 不大懂得社会人生的大道理 , 但她天生善良勇敢、大胆泼辣 , 积极乐观地面对和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颇具爱心、孝心和责任感 , 读来令人感动不已 。
- 青铜器|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丨“云赏安博”——青铜器
- 非遗文化|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丨重点节会让安丘非遗“活色生香”
- 三毛_文化|在那个封闭年代,三毛和她的书像一个出口,告诉我们世界之大
- 负面情绪|网络亚文化是边缘青年的高雅文化吗?
- 葫芦|山东手造丨临邑非遗葫芦雕刻:方寸之间刻出大千世界,刀笔生花尽显文化底蕴
- |传播中国文化 不负青春年华
- |武汉的城市文化创意井盖引起联合国关注
- |打造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兼具的学科体系 关键在于坚定文化自信
- |这个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喜封金顶
- |金庸最冷门的3本武侠小说,一度洛阳纸贵,如今少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