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丨周末读诗( 二 )


前人评诗的后两句曰 , 只恐“此中”亦不能久驻 。 梦醒 , 山寺的桃花毕竟不是在仙境 , 开一阵子也会零落 , 春天终会离去 。 奈何?唐代梅花尼子行脚归来 , 作诗《嗅梅》:“着意寻春不见春 , 芒鞋踏破岭头云 。 归来笑捻梅花嗅 , 春花枝头已十分 。 ”开悟后 , 她道破禅机 , 春不在远方 , 不在别处 , 就在离你最近的地方 , 心生万法 , 何须外求?!
桃花|诗越读越厚,日子越读越薄,生命越读越轻丨周末读诗
本文图片

明 佚名《山寺问道图立轴》
什么是庐山真面目?
/ /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很想与东坡居士谈谈 , 问问他:“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 , 在巴黎 , 唯一看不见埃菲尔铁塔的地方 , 就是在铁塔上 。 您的诗也是这意思吗?”
据说莫泊桑反对在巴黎建铁塔 , 埃菲尔铁塔建成后 , 他却经常去那里用餐喝下午茶 , 当侍者问他为什么时 , 他便说了上面这句话 。 莫泊桑与苏轼本不是一个意思 , 然而单就这句话 , 却异曲同工 , 今人也多引用于类似的语境 。
看不清一个事物 , 尤其是宏大的事物 , 因为你身在其中 , 只能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也就是说 , 你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 , 即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 。
那要如何才能看到庐山真面目呢?按照字面意思 , 你得在山外面看 。 这样就可以看到一个整体 , 但是仍有问题 , 比如外面的视角也有远近高低的不同 , 站在五十米之外和五百米之外 , 从十层楼的楼顶和从一千米的高空俯瞰 , 庐山的整体形象都不一样 。 再者 , 朝暮四时 , 阴晴风雨 , 庐山的面目也会不同 。
庐山究竟有没有一个“真面目”呢?话音刚落 , 我看见东坡在拈花微笑 。 没有真面目 , 也可以说都是真面目 , 非法非非法 , 是这样吗?东坡不语 。 不可说 , 不可说 。
不仅庐山 , 任何事物若去较真 , 莫不如此 。 就拿桌上这个咖啡杯来说 , “咖啡杯”只是我从功能角度对它的一个方便称谓 , 它也可以是茶杯 , 也可以是碗 , 花盆 , 或当作艺术品摆在那里 , 只要你愿意 , 它还可以是你的守护神 , 没有谁规定它只能是什么 。 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呢?我可以勉强描述一下它的样子:白色 , 瓷的 , 敞口 , 有柄 , 容量约半升 。 你头脑中呈现的杯子是怎样的?白色有各种白 , 瓷的感觉也不一样 , 敞口有多大 , 柄是什么形状 , 等等 , 相信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 , 构想出一只属于自己的杯子 。 可见 , 语言文字无法真正说出一个事物 , 所以禅师告诫我们:“开口即错” 。
如果这个杯子在你眼前 , 你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吗?相信你会和我一样 , 越看越不知它是什么 。 同一个杯子 ,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眼中的样子 , 也许大部分人会说这是个咖啡杯 , 但这也只是经验的描述 , 像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咖啡更勿论咖啡杯 , 我可能会说水杯 , 也可能说不上来 , 因为我们那时候是用碗喝水的 。 这还只是就感官经验大抵相通的人类而言 , 若扩大到别的物种别的生命体 , 那么被我们称作杯子的东西 , 就更不知其为何了 。
既已说到这么远 , 不妨再溯源一个问题:眼前这个杯子真的存在吗?你可能会说不论怎么叫它描述它 , 也不论别人或别的什么怎么看它 , 作为一个物体 , 它实实在在就在这里啊 。 那么晚上睡梦中 , 当你正在做梦而不知道自己在做梦 , 梦中的事物对于梦中的你 , 和现在你认为你醒着看到的这个杯子 , 在认知中是同样实在的 。 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