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三 )


此外 , 布袋戏的所有偶头均为手工制作(近年来出现了少量3D打印偶头 , 如最新剧集《玄象裂变》中的“一渡微尘”这一人物) , 因而每一个戏偶都独一无二 。 人们可以区分出“本尊”、“副偶”(如用于激烈打斗场景、可能损坏或脏污的偶)和“分身”(戏迷买回家的偶) 。 正因如此 , 布袋戏的“本尊”戏偶并非是无法区分“原本”和“摹本”的“机械复制品” , 而是在戏迷心中带有无可替代之“灵韵”的存在 。 正如一位台湾学者所言:“在民间宗教论述里 , 分身神像含着本尊神像前面香炉的香灰;本尊神像就是分身神像的灵的来源 。 霹雳角色的本尊木偶也对分身偶有类似的关系 。 本尊木偶虽然没有开光点眼 , 没有灵 , 不过很多霹雳迷觉得他们有灵魂 。 ”
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本文图片

六弦之首·苍 。 该人物因其沉稳从容 , 心怀苍生的性格广受“道友”喜爱 。 许多“道友”认为其初版偶头最能体现此种特质 。 相比之下 , 在后续剧集中登场的戏偶则有所不如 。 图源:霹雳布袋戏官方网站 。
简言之 , 作为一门传统文艺 , 布袋戏既因应了“产业化”的潮流 , 但又通过一种“有限度的产业化”而保留了其作为传统艺术的特质 。 这种策略使之在享受“产业化”红利(如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剧本、音乐和视觉效果)的同时亦保留了原初的吸引力 , 甚至“神性” 。
对“当下时空”的深切观照:
受年轻人追捧的流行文化
然而 , 仅凭“产业化”尚不足以使得一种传统文艺形式成为现象级的流行文化 。 例如 , 1988年上影厂制作的《山水情》即是一部在部分产业化的模式下完成的水墨动画 。 尽管该片意境唯美 , 带有鲜明的传统特色 , 但其口碑停留于业界 , 并未流行于普罗大众之中 。 究其原因 , 清华大学的夏莹教授认为:“动漫主创人员对特属于‘当下中国’这一特定时空关系所彰显的精神缺乏一种理解能力……它用唯美的水墨画面所刻画出的仅仅是一个空间中的中国 , 而没有时间(即当下)中的中国 。 ”
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本文图片

《山水情》剧照 。
换言之 , 任何传统艺术如要在葆有民族性特质的同时具有流行性 , 就必须对“当下现实”予以观照 。 如在夏莹教授看来 , 1960年代的《大闹天宫》之所以成为现象级的动画片 , 就是因为“其准确把握了那一时刻‘当下中国’的时空特质 , 并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 从叙事到审美形象的设计方案都符合那个吐故纳新的时代之精神 , 从而成功塑造了这样一个虽带着中国传统京剧脸谱、却具有彻底的革命性的美猴王 , 它成为了60 年代新中国建设与时代精神的具象化表征 。 ”
霹雳布袋戏|另类国漫“霹雳布袋戏”:当仙侠文化遭遇木偶动画
本文图片

《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 。
由此观之 , 布袋戏成为风靡台湾的流行文化符号正在于其对“当下时空”的观照 。 在台湾学者司黛蕊看来 , “布袋戏”塑造的江湖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隐喻:“在霹雳所塑造的世界观里 , 单纯的黑白分明不见了 , 变成有很多派别、很多不同王国 , 每一个派别都有好人跟坏人 , 正邪两边还时常轮转 , 明明是主角的素还真却与他的敌人会用非常类似的狡猾方法去斗智斗勇……霹雳的世界不时出现新的团体与小世界 , 而且有很多新兴的团体来自于西方或日本文化 , 如有吸血鬼、机器人、精灵等 。 可以说 , 这也反映台湾娱乐市场与青少年文化的全球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