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前的故宫:出动7万人,历经9个月,清理出25万立方米垃圾( 二 )


故宫原名紫禁城也有着深厚的寓意 ,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 , 他们固执地相信大凡王侯将相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 高中科举榜首的状元为文曲星 , 高中武举榜首的为武曲星 , 传说天才诗人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 。
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自是不能例外 , 他们乃紫微星下凡 , 其次皇帝居住之场所闲杂人等不能轻易靠近 , 因此宫廷得名紫禁城 。
|开国大典前的故宫:出动7万人,历经9个月,清理出25万立方米垃圾
本文图片

从大明第二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入住 , 到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灰头土脸地退出 , 我们可以从中感知到历史发展的某种宿命感 , 如同读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判词: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目光转向近代 , 民国的到来终止了封建政权的发展脚步 。
中华民族迎来另外一个发展的契机 , 为彰显民主 , 紫禁城改名国立北京故宫博物院 , 开始对外开放 。
故宫博物院这个名字 , 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在1951年正式确立的 。
而名字更改之前 ,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夕 , 为了彰显新政权新气象 , 同时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开国大典 。
国家组织了一支多达七万人的清洁队伍 , 计划对这个历经多重磨难的古都来一次大清洗 。
【|开国大典前的故宫:出动7万人,历经9个月,清理出25万立方米垃圾】|开国大典前的故宫:出动7万人,历经9个月,清理出25万立方米垃圾
本文图片

他们的足迹从故宫到大街小巷 , 各个阶层的人几乎都参与其中 , 来迎接一个即将到来的新国度 。
故宫在饱受磨难的历程中 , 许多地方早已被侵蚀得遍体鳞伤 。
琉璃瓦上硕大的草根倔强地生长着 , 青石板的夹缝中春风一吹 , 萌发出一片绿意 , 大有李白笔下“吴宫花草埋幽径 , 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失落和无奈 。
工人们向修缮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 , 开始小心地清理 , 故宫在满在漫长的时间内生出的杂物 , 同时安排专项人员去修缮各处的损害 , 这处面积大约为72.3万平方米的建筑群 , 在一双双的手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
|开国大典前的故宫:出动7万人,历经9个月,清理出25万立方米垃圾
本文图片

沉睡而又苍老的故宫 , 历经九个月的清洁和修缮 , 终于迎接来清晨的一抹朝阳 , 民众们望着崭新的故宫和街道 , 还有即将竣工的天安门广场 , 心中充满着无限希望 。
什么样的人物最幸福 , 就是心中有一个伟大的愿景 , 而自身正处在愿景起点位置 。
这就是1949年的中国 , 如今我们有幸生活在祖辈们奋斗过的土地上 , 享受他们的劳动带来的繁华安宁 。
因此 , 必须向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 同时在自己的岗位继续发光发热 。
|开国大典前的故宫:出动7万人,历经9个月,清理出25万立方米垃圾
本文图片

据当时的报刊报道 , 我们从故宫清理出25万立方米的垃圾 , 其中有些还是一些明清时期的垃圾 , 可见当时新中国行政效率之高 , 人民执行力之到位 , 到达了一种令全世界都羡慕的契合度 。
老舍先生目睹着眼前的变化 , 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 写了一部名为《龙须沟》的话剧 。
文学是现实的反应 ,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故宫清理的强度之高 , 可谓是亘古未有 。
我们可以从遗留的图片中 , 去窥视当年故宫风貌的一角 , 一幅幅图片都是历史进步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