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行业畅谈文学与科技融合发展前景——让人类在科技时代诗意地栖居( 二 )


|出版行业畅谈文学与科技融合发展前景——让人类在科技时代诗意地栖居
本文图片

科普文学的繁荣程度 ,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科学想象力与文学创造力的发达程度 。 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科普时报》原总编辑尹传红谈到 , 科普图书传授给读者的不仅有科学知识 , 还有先进的科学思想、正确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 近年来 , 科普图书出版数量越来越多 , 精品不断涌现 , 题材和内容比以往丰富了许多 , 选题也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 ,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从外部环境来看 , 科普图书的出版也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鼓励 ,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等科普图书奖项相继设立 , 图书推介活动和出版基金资助也更注重科普类图书的入选比例 , 这些都有助于推动科普文学的健康发展 。 同时她提到 , 要实现原创科普作品水平的大幅提高 , 最重要的抓手是科普创作队伍的建设 。 要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 , 对科研新成果和科技信息进行加工整合 , 有效促进科技资源及时转化为科普资源 , 使其以更便于被公众接受的形式展示和传播 , 让社会公众共享科技成果 。 她还建议 , 应当把科普图书纳入全民阅读计划的整体布局当中 , 加大优秀科普图书推荐力度 , 特别是调动青少年学生对科学阅读的兴趣 。 这也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推动科普图书发展的重要一环 。
科幻不仅是技术 ,
更是思考现实的方法
科学史上的每一次重要突破 , 都会改变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 进而影响人的世界观、伦理观 , 影响到人之为人的定义 。 《十月》副主编季亚娅介绍说 , 《十月》杂志与中国科协合作开设了“科技工作者纪事”栏目 , 由作家采访科学家 , 以报告文学形式向普通读者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 展示中国科学事业的代表性成就 , 如讲述“中国天眼”南仁东团队的《疯狂的梦想》、讲述国防科技大学超级计算机自主创新团队的《大国引擎》、讲述薛其坤及其量子世界的《超越欧姆定律》、讲述中国探月工程吴伟仁团队的《奔向月球》、讲述野外科考故事的《植物猎人刘正宇》等 , 并刊发了不少科幻类小说 , 以及借用科幻形式的现实题材作品 。 她说 , 科技与文学的跨界融合 , 也是《十月》杂志近期关注和思考的方向之一 , 除以提升大众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目的的科普类作品、科技纪实作品和所谓“硬科幻”作品外 , 更为关注科幻文学 。 科幻写作所带来的想象力正在重新定义和打开文学的边际线 , 提供观察世界和现实的新角度 。 《三体》《黑客帝国》等都提出了根本性的文学和文明意义上的母题 , 这些母题不仅被科幻写作也被纯文学写作所继承 。 在这个意义上 , 科幻文学是“向未来”的文学 。 此外 , 音频、视频等媒介方式被广泛使用 , 机器人写诗、AI创作等新尝试也在不断进行升级 , 文学创作的传统边界越来越模糊 , 这是科技在逼迫我们反省思考 , 究竟什么才是文学之为文学的核 。
|出版行业畅谈文学与科技融合发展前景——让人类在科技时代诗意地栖居
本文图片

据《科幻世界》副总编辑、《三体》责编姚海军介绍 , 《科幻世界》杂志的主体栏目既包括“银河奖征文”“校园科幻”“科学”等开设时间长达二三十年的经典栏目 , 也包括“脑洞问答机”等灵活多变的小栏目 , 其中对小说的密切关注 , 反映了杂志对科幻趋势发展的把握和对潮流的引领能力 。 《科幻世界》的图书出版项目已经成为杂志社的支撑项目 , 中国“科幻基石”丛书之一《三体》的巨大成功 , 推进了整个中国科幻产业化的步伐 。 他认为 , 一种类型文学是否立得住 , 要看它是否有足够“破圈”的畅销书 , 畅销也就意味着更多可能 。 《三体》成功的意义即在于此 , 它在海外为中国科幻赢得了巨大声誉 , 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典型 。 谈及当下的“科幻热” , 姚海军说 , 科幻奖项和征文比赛的增多是“科幻热”最直观的表现 , 其结果是每年都有新作者涌现 , 为科幻创作队伍带来了新鲜血液;科幻主题也越发多元 , 比如语言学话题 , 过去的科幻很少涉及 , 近几年却受到关注 。 这也是科幻作家们对现实的回应:世界加速分裂 , 人们有理由怀疑我们是否真的能够理解彼此 。 “科技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文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 科幻作品只是走得更远一些 , 预言了科技统摄下我们的生活将要面临的新挑战抑或未来的可能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