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云游记之“文物奇妙秀”( 二 )


|博物馆云游记之“文物奇妙秀”
本文图片

文博产业:走在科技前端
文博行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 , 美国建成了博物馆互联网系统 , 将博物馆馆藏信息放在网络上任观众浏览 。 故宫博物院在1998年就成立了资料信息部 , 开始了信息化进程 。
将文化产品以更加容易被感受的方式 , 来触发大众对于文化的认同、增进文化产业发展 , 提高国民文化素养 , 是各大博物馆和文化展览的天然使命 。 现在来看 , 博物馆和科技企业的合作 , 正在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 这一点从博物馆越来越多采用多样化展示方式便能体现 。
2016年的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上 , 首都博物馆利用VR技术 , 带观众“回到”考古发掘现场 , 让用户得以将上下六层、深达7.5米的墓葬尽收眼底 。
广东省博物馆也曾借助VR技术和交互设备 , 让游客置身于“南澳1号”沉船现场 。
在过去的一年中 , 有近500万名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通过小程序走近故宫 , 让用户得以在古建全景间漫游 , 通过慢直播中感受故宫的四季 。
3D打印也是博物馆目前在用的颇为前沿的展示技术 。 3D打印是一项运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 , 打印实体物品的技术 , 目前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均有应用 。 在博物馆 , 3D打印的一大优势是艺术品“还原” 。 博物馆可以通过3D激光扫描和3D建模复原文物容貌 , 再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 , 让观众看到文物原貌 , 立体生动且高效 。
|博物馆云游记之“文物奇妙秀”
本文图片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的应用 , 在如今的展览馆已经随处可见 。
不过 , 除了展品展示 , 前沿科技在文物保护和修缮方面的应用 , 虽然不如展示时那么为人所惊艳 , 却是文博展览前和展览后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
去年 , 三星堆新发现在海内外掀起高潮 , 在遗址发掘和文物考证等过程中 , 科技手段颇吸人眼球 。 事实上 , 文博产业一直都是前沿科技的重要应用场所 。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又见三星堆》以及央视CCTV10出品的《探秘三星堆》等纪录片中 , 观众都能够看到文物修复和考古挖掘背后的前沿科技 , 包括利用科学仪器对文物成分和分子结构、物质组成进行鉴定和维护 。
看过电影《十二生肖》的观众 , 估计对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有很深的印象 。 在现实中 , 十二生肖中马首铜像的许多秘密首次揭晓 , 就是得益于X射线成像仪器和荧光光谱仪 , 这些仪器能够对铜像进行“全身分析” , 方便文物专家获得想要的信息 。
事实上 , 科技对于文博产业之所以如此重要 , 一个原因也是源于博物馆不同于写字楼、商场等公共场所 , 在博物馆这个空间里 , 湿度、粉尘、二氧化碳浓度、紫外线、光照等各个指标都有要求 。 无他 , 要想文物维持千百年而不损坏 , 对于贮存、展示的场地要求也就极高 。
为此 , 各大展馆都为文博保护下了“苦功夫” 。 敦煌研究院引入腾讯多媒体实验室AI病害识别技术 ,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 实现自动化的壁画病害分割与识别 。 长沙博物馆设有全面现代科技化配置的“文物科技保护中心” , 帮助工作人员运用各种现代设备 , 实现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文物修复、实验研究及影像资料采集工作 。
在以上种种场景中 , 科学仪器的身影总是充斥其中 , 是文博保护的重要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