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博物馆串起一座城(解码·博物馆的力量)( 二 )


探索建设主题丰富的总分馆 , 串联城市记忆
“大同的各个博物馆总共有17万件藏品 , 仅大同市博物馆就有7万多件藏品 , 而且 , 博物馆发展模式特点鲜明 。 ”王利民介绍 , “我们探索了‘总馆+分馆’的模式 , 让更多文物展现在人们面前 , 也帮助市民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大同 。 ”
“总馆+分馆”的模式 , 是从11年前开始探索的 。 当时 , 梁思成纪念馆和平城记忆馆在大同落地 。 “梁思成先生与大同有很深的渊源 , 他在20世纪30年代到大同进行古建调查 , 留下了珍贵翔实的测绘手稿 , 直到今天仍对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工程有帮助 。 ”大同市博物馆副馆长段晓莉说 。
进入梁思成纪念馆 , 主题展依次展开 , 展示了梁思成来大同进行古建筑调查的那段历史 , 馆藏的多本梁思成专著更是弥足珍贵 。 平城记忆馆则守护着大同的城市记忆和文脉:古城旧影、改革时代……穿行其间 , 用脚步感受这座城的厚重 。
大同市文物局局长刘建勇介绍:“实施‘总分馆’的办法 , 是破解大同市内博物馆发展瓶颈、拓展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的客观需要 。 在具体探索过程中 , 我们坚持行政关系不变、人员编制关系不变、经费渠道方式不变的‘三不变’原则 , 构建定位清晰、运行有序、互利共赢的博物馆总分馆模式 。 ”
“归来见天子 , 天子坐明堂 。 ”《木兰诗》里 , 木兰得胜归来觐见皇帝的地方就是“明堂” , 如今的北魏明堂遗址博物馆正坐落在北魏明堂南门遗址上 。 “我们把土台基、大量瓦片、水渠、石坝、柱础等文物实物作为博物馆展示的一部分 , 以‘打开的地层’作为展示形式 , 将建筑形式景观化 , 让人们对‘明堂’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 ”段晓莉介绍 。
曾经“沉睡”的文物 , 得以走进人们的视野 。 “针对大同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以及馆藏藏品的种类 , 大同市博物馆设计了近20个主题 , 用丰富的馆藏展示不同阶段的大同历史 。 ”王利民说 , 9座不同的分馆 , 涉及红色、人物、遗址、民俗、艺术、历史等不同类型和主题 , 一件件展品串联起一座城的故事 , 使大同的历史面貌、城市肌理更加清晰 。
从文创产品到街头路灯 , 文物走进生活
为了让市民更好了解文物、文化 , 大同的博物馆各具巧思 。 “希望把大同的历史家底呈现在大家面前 , 让更多人在这里找到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 ”王利民说 。
“我们推行策展人制度 , 每建一个分馆 , 就成立3—4人的项目组 , 从主题表达到场馆布局再到展陈设计 , 都由馆里的工作人员来完成 , 很多年轻人得以迅速成长起来 。 ”段晓莉介绍 , 近年来每年都会有10多个专题临展 , “西京印迹——大同辽金元文物展”等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
博物馆之外 , 大同的历史文化已悄然走到市民身边 。 大同市中心的华严广场是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 到了晚上 , 水柱从音乐喷泉涌出 , 喷泉随着音律节拍而动 , 十分热闹 。 这个音乐喷泉中心的石柱原型 , 是大同的国宝级文物汉代连枝灯 。 行走于大同街头 , 部分路灯外形如同松果 , 每个“松果”上 , 一个个“小山头”密密麻麻呈锥形 , 原型是大同出土的汉代博山炉……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 古老文物和当下生活 , 时刻在这座古城里碰撞:云冈石窟的凹凸石壁 , 是雪糕别致造型的来源;壁画上的忍冬纹 , 成为伞面上的图案;人面瓦当的文物造型 , 变身流行的口罩图案……“如果把城市比作一本书 , 文创就是这座城里充满无限想象力的留白 。 ”王利民介绍 , 大同市博物馆先后自主研发出壁画类、瓷器类、浮雕类、陶器类、石雕类等六大类上百个品种的文创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