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子源|元故事|博雅的诞生( 二 )


深圳第一家深港合作的文化企业就这样诞生了 。 1981年6月6日《深圳特区报》的试刊号上 , 除了刊登博雅广告 , 还专门登了一则《博雅画廊即将开幕》的消息 , 其中说道:博雅画廊是为适应深圳文化事业发展需要 , 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 而由香港博雅艺术公司与深圳展览馆合作开办的 。 画廊位于市区中心 , 将展销名家书画原作、文物复制品及工艺美术品 。 画廊的装修和设备颇有特色:门面采用意大利云石装饰 , 室内所有柜台、画架、橱窗及天花板均用铝制件;天花板上装有两行可移动轨道式的射灯 , 室内有冷空气调节设备 。
这是1981年的深圳 , 室内装有空调、店内安装射灯、橱窗用铝合金框、意大利云石装饰门面——这些今天看来早已算不上“豪华”的装修 , 当时都还是值得在报纸上说一说的事 。
深圳博雅画廊是1981年7月开业的 。 虽然它也是个“文化窗口” , 但它不算传统的“文化事业” , 它是做“文化生意”的 , 是和香港一道面向世界学习如何从事今天所说的“文化创意产业”的 , 而它的最终使命是借文化生意来对世界讲述中国文化故事 。
雷子源|元故事|博雅的诞生
本文图片
▲1981年6月6日《深圳特区报》试刊号第一期 。
雷子源|元故事|博雅的诞生
本文图片
▲吴南生给博雅二十周年的题词 。
北京来了一位“大人物”
深圳展览馆是博雅的深圳合作方 。 每次遥想当年忽然风生水起的这个展览馆 , 我都会根据雷子源的多次叙述试图重构一个画面 。
1977年1月初 , 一位北京的大画家 , 来深圳参观“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览”后 , 和陪同他参观的馆长雷子源一起在馆门前空地上 , 边四处观望边聊天 。 那时的深圳展览馆孤零零立在水库旅游区排洪闸旁 。 正值南方“大寒”天气 , 湿冷交攻 , 画家披着大衣 , 在萧瑟的寒风中 , 伫立在黄土飞扬的土坪上 , 注视着来往参观的游客和远处的山峦 。 他显然是对眼前这个小小展览馆能吸引这么多人来参观感到惊奇 。 雷子源身上穿的是干部服 , 非蓝即灰 , 可是眼前的男男女女 , 服装色彩皆艳丽夺目 , 波浪发、披肩发飘飘扬扬 , 更有裤腿宽大曳地的喇叭裤与地面擦来扫去 。
他问雷子源:“他们都是香港人?“
雷子源点头 。
他沉思着 , 手指远方的隐隐青山 , 问:”那就是香港?”
雷子源又点头 。
他朝着远处的青山凝望良久 , 郑重地说:“老雷 , 你这个地方 , 位置太重要了 , 我们得好好利用 , 搞些好的展览 , 要办成弘扬中华文化的窗口才行 。 ”
这可能是第一次有人提出 , 深圳展览馆乃至深圳应该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窗口” 。 那时粉碎“四人帮”才3个月 , 这位画家的文化目光就已经看到香港 , 并经由香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
他让同伴替他拿出画板 , 说 , “咱们去那边看看 。 ”
广场前面是自水库延伸出来的一条河沟 , 河对面有座小山 。 他从水闸廊桥绕到那座小山的山顶 , 回望深圳展览馆 。 这个馆实在太小了 , 主楼副楼都不高 , 两三层高而已;样式也极普通 , 是到处可以见到的“标准风格” 。 尽管如此 , 北京画家还是觉得这栋建筑太重要了 。 他开始为深圳展览馆画速写 , 近处的绿树绿水 , 远处的墨绿山丘 , 展览馆方正规矩的墙壁门窗 , 馆前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 , 馆顶八面风中飘扬的红旗 , 依次通过他的画笔 , 流淌进画面 。 后来人们再见到这幅画时 , 见右下角有如下题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