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东西问|叶舒宪:“十字架”与“平安扣”,比较文学如何寻找中国文化基因?( 二 )


2020年8月 , 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 。 中新社发 杜建坡 摄
同样 , 从比较文化视角完成的《诗经的文化阐释》 , 将华夏诗歌的由来难题聚焦到“风雅颂”等古汉语关键词的逐个辨析 , 揭示出甲骨文汉字“风凤”同源现象的神话信仰底蕴 , 由此梳理出作为诗歌分类的华夏本土特有观念要义 , 结合第三重证据的激活作用 , 从西部民俗的“花儿会”两性对歌实践 , 说明为什么“风”与“雅”和“颂”是截然不同的文类 。 再从“风”的性别诱惑功能出发 , 通解中国文学史上从风教到风骚、风流等系列词语的语源学内涵 。
“风雅颂--2014国子监中秋诗歌音乐会”上的舞蹈表演 。 中新社发 郭海鹏 摄
简言之 , 中国视角的特殊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从本土语境中去体认理论和概念的文化特性 , 而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西方理论和文类术语 , 如在中国文学史著述中不加区分地套用诗歌、散文、悲剧、喜剧等术语;要启发读者觉悟 , 文类的文化特性是不可通约的 。 把国风之“风”翻译成西文的“诗” , 是似是而非的误导 。 把《论语》认定为散文 , 更是伪科学的命名 。 当下的新文科方向 , 需要回到中国视角和本土立场 , 重新出发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作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奠基者 , 能否谈谈该学科对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建构所发挥的作用?
叶舒宪:比较文学阵营基本分为两块:跨国的文学交流影响研究或跨学科研究 。 这后一方面 , 正是当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高校开展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宗旨 。 文学人类学作为文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交叉学科 ,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鼎力扶持下诞生和发展 , 是能够代表中国比较文学特色的一个方面 。
文化人类学可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带来交叉视角 。 因为 , 文史哲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 , 没有任何一科的对象不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我们教育制度中分设了各门研究局部的学科 , 却忽略了研究总体的学科 。 文化人类学可改变各学科的单一视角 , 让文化的局部和总体重新获得整合 , 改变以往那种学科本位主义狭隘知识结构 , 走出盲人摸象的被动局面 。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提出的“四重证据法”被列入了中华外译学术项目 , 何为“四重证据法”?为何说其给今日学者提供一套具有新文科开拓意义的中国式研究方略?
叶舒宪:传统国学的特色 , 是以传世文献为轴心的一套关闭在国门以内的知识系统 。 我们今天称传世文献为一重证据 。 现代新发现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 , 属于文献以外的第二重证据 。 随后又添加大量的竹简帛书等 。 1994年提出将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所关注的无文字社会礼俗、神话讲唱、节庆仪式等 , 作为重建文化传统立体性的第三重证据 。 在2005年又提出第四重证据:考古遗址、文物和图像等 。 四重证据经过整合 , 相当于在文化人类学 , 民俗学、考古学、艺术史等多学科互动的基础上架构出一整套史无前例的新知识范式 。 在这种人文学科新方法论的探索实践中 , 才又催生出文化大小传统论、万年中国论等理论 。
2020年8月 , 市民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内参观西周早期著名青铜礼器——何尊 , 何尊内底铭文里包含了“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 中新社采访人员 侯宇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您提出“玉成中国”理论和“万年中国”理论 , 对确认华夏文明的最重要文化基因和思想原型有何意义?
叶舒宪:不同文明起源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 。 文明互鉴让我们看清楚 , 五大文明古国中四个文明(苏美尔、埃及、巴比伦、印度)都起源于面食(小麦)农业和贵金属崇拜 。 唯有华夏文明起源于米食(北方小米 , 南方大米)农业和玉石崇拜 。 这是文化基因层面的最基本差异 。 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 , 是在河西走廊靠近新疆的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 , 距今约3600年 。 这件金耳环非常典型地代表着外来文化要素进入中国境内的坐标意义 。 而玉文化则是比贵金属文化早五六千年从东北进入中国 , 随后一路向南传播 。 在黄金崇拜还没有起步的时候就已覆盖国内大部分地区 。 我们从理论上总结为“玉文化先统一中国”或“玉成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