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 , 台湾的柏杨先生曾委托我代组织“当代中国大陆文学系列” , 包括贾平凹、莫言、王安忆、舒婷、冯骥才、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陈建功、刘心武等十个当代大陆作家开始登陆宝岛 。 这些稿件全部通过香港中转 , 因两岸仍未通函 , 柏杨出版这套书是有政治风险的 , 按台湾“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 , 柏杨很易惹上“通匪”的罪名而下狱 。
1949年后 , 内地与台湾、西方交往并没有直接通航交通工具 , 香港为其中转站 。
1986年 , 内地出访美国的第一个作家代表团 , 由当时中国作协党委书记冯牧带队的 , 其成员包括张洁、蒋子龙、冯强、舒婷等 , 就是经过香港辗转飞美国的;还有包括后来当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等作家代表团赴台湾访问 , 由于两岸仍未通航 , 来回台湾也是经过香港 , 他们经香港都是安排由香港三联书店负责、由我具体接待的 。
1979年 , 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举办的“中国周末”(由聂华苓、保罗·安格尔主办)轰动中外 , 海峡两岸作家因政治原因隔离三十年后 , 在这里第一次(自1949年后)相聚 , 与会的内地作家萧乾、毕朔望来回路程 , 也是经过香港转赴美国和返北京的 。 其后艾青、王蒙、丁玲、吴祖光、茹志鹃、王安忆等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 都是以香港为中途站的 , 大都是由我出面接待或安排的 。 两岸未开放三通后还没有直航期间 , 两岸的作家和文化人的互访和交流也是通过香港这一枢纽的 。
陈庆妃:1970年代末 , 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 , 冷战开始融冰 ,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海外华人文化圈慢慢重建 。 重建过程几乎超出我们想象的快 , 这与香港文化从未中断与母体的联系有关 , 也与香港文化人的使命感有关 。 从疏离到亲近 , 香港的中国人经历了什么样的心境转换 , 香港文化人经历了怎样的角色再定位 , 《明报月刊》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见证者与记录者 , 您能谈谈相关情况吗?
潘耀明:《明报月刊》是金庸于1966年创办的 ,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 金庸为保存中华文化传统文化 , 因而创办了《明报月刊》 , 希望藉此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 。 《明报月刊》创办到今天已有56年历史 , 是海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化杂志 , 对推动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着不可取替的作用 。 1991年 , 我开始接手主编《明报月刊》 。
《明报月刊》作者名家如云 。 中国最初的伤痕文学、陈若曦写的如《大青鱼》《尹县长》《耿尔在北京》等 , 都是70年代在《明报月刊》发表的 。 聂华苓《桑青与桃红》在台湾《联合报》连载 , 因政治原因被腰斩 , 也在《明报月刊》全文登载 。 此外 , 60年代后期 , 在内地的无名氏(卜乃夫)辗转托人把《金色的蛇夜──续编》带来香港 , 于1979年9月至1980年5月在《明报月刊》连载 。
金庸曾撰文指出:“我们创办《明报月刊》 , 目的就是希望尽力保存中国文化 。 《明报月刊》的基本风格、基本使命 , 还是维持到现在 , 我觉得《明报月刊》在海外跟中国文化事业上 , 起了一定作用 。 《明报月刊》的作者几乎包括了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各家各派人士 , 真正可以说得上是‘群星灿烂’ 。 ”
白先勇认为 , 《明报月刊》“树立了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 。 直到现在 , 她的优良传统都得以薪火相传 , 一直是世界华文读者的重要精神粮食” 。
陈庆妃:《这情感仍会在你心中流动——名家手迹背后的故事》一书回望1980年代以来您与海内外著名华人作家、学者的交往 , 以手迹手稿与文学书写还原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不曾记录的香港文缘 。 许子东曾说 , 在香港推动华文文学界交流 , 使香港文学在大众文化场域中发挥特殊的文化政治效应 , 这方面的工作 , 没有人能够超过潘耀明 。 请问您是如何自我期许的?香港的故事要如何继续讲下去?
- 狮子|职场中,一头狮子带领不了一群绵羊,四个原则教你带好团队
- 石猴|被困山下500年,孙悟空是怎么熬过来的?
- |街头意外发现一宝剑,老板却狮子大开口要200万,如今至少值10亿
- 狮子|十二星座周运(5.9—5.15)
- 宁阳神童山|宁阳神童山下,芍药花开正艳
- 狮子|四月运势回顾
- 贝聿铭|从“狮子林”出发,抵达世界建筑巅峰
- |鸡笼山下,来看文学新地标!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正式对外开放
- 和田玉籽料|舊藏和田玉籽料“一级白 狮子舞绣球 墨床”
- 狮子|十二星座周运(4.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