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元青花鉴别七大锦囊,读完新手也能秒懂!!!( 四 )


成熟的元青花用的钴料主要是苏料:苏料是对古波斯语的音译 , 苏料又被人们称为“苏麻离青”或者“苏泥勃青” 。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 , 青花呈色浓重青翠 , 色性安定 , 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 , 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 , 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 , 即“铁锈斑痕” , 俗称“锡光” 。
再了解了用料背景后 , 我们就有了区分元青花的主要三大手段:
一、苏麻离青
苏麻离青的三大特性:
1、宝石光泽
2、绿中带蓝 , 或者蓝中带紫
3、金属斑点
如果一件物品青花发色不全具备这三个特征 , 那么是不是苏麻离青就难说了 。
元代景德镇青花瓷 , 大多用苏麻离青绘制花卉枝叶 , 经过对目前所见元代青花瓷进行的研究 , 凡是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都有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 , 侧光看器物釉面青料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 , 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 。 凡是早期青花瓷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图案 , 或深或浅都有凹陷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 。 这一自然特点仿品在技术上是做不到的 。 用国产青料绘画的图案没有凹陷下沉 , 用手抚摸或侧光看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 , 而且具有往釉上飘浮的特点 。

二、铁锈斑
铁锈斑是青花料的氧化铁的反应 , 进口料含铁元素的成份最高 。 如果是真品 , 其分布是自然的 , 都是不规则的 。 如果是仿品 , 一定是有意识加点上去 , 是不自然的 。
铁锈斑经常出现在早期使用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绘制的青花瓷纹饰中 , 成为早期青花瓷一项重要鉴定标准 , 得到早期青花瓷收藏界的共识 , 但是对于瓷器“铁锈斑”形成的原因和为什么早期青花使用“苏麻离青”绘制纹饰中会出现“铁锈斑”现象的原因却没有统一科学的共识 , 各种说法纷纭;说到“铁锈斑”就不得不提起“聚料” , 所谓聚料是指青花纹饰中按自然规则分布 , 颜色比其他纹饰深 , 形状呈原始矿石形状的斑点 , 事实上早期青花的“铁锈斑”是与“聚料”现象并存的 , 实实在在是一个简单可靠的分辨标准 , 通过观察“铁锈斑”和“聚料”是否存在和分布的状态可以基本准确的判定早期青花的真伪 。

三、晕散
元青花瓷在加工中 , 其颜料晕散现象是其特征之一 。 特别在 苏勃尼青 这种元大国西部波斯来的精致颜料中表现最为突出 。 其晕散表现 , 即像墨汁滴于宣纸洇开来 。 “其晕似洇”四字来解释比较形象 。 晕散现象同“凝聚斑”现象往往共生共存 。 “凝聚斑”是指颜料颗粒杂质聚集形成的如串珠般密集小点组成的条形带黑斑、不规则团状或圆状黑斑 。 凝聚的黑斑呈一种上浮态势 , 即漂浮在类似洇开的蓝色颜料的底子上 。 这种洇如晕散的蓝颜料底子 , 对凝聚斑形态影响颇大 , 使其边缘也都“晕散” , 即我们看到一个个小米粒般也称“串珠”的黑色斑点本身、或由其聚成的条形带黑斑、团状或圆状黑斑的边缘也都“晕散” , 故又被称为条形流散、斑状流散 。 当晕散严重时 , 甚至产生锯齿状的下滴态 , 或称“冰挂” 。
晕散前提是必以苏勃尼青料为主 。 可分析到的有如下原因:
1、苏料这种钴料颗粒粗大 , 成份复杂 。
2、青白釉流动性粘滞并有厚度 。
3、独特的炉窑还原焰工艺温度气氛 。
元青花颜料即钴料呈现的晕散 , 大致说来主要表现为两种:
第一种就是这些串珠状小点晕组成的凝聚斑边缘的模糊或流散态 。
第二种即是绘出的底色颜料如同墨汁滴在宣纸上的洇开态 , 其面积大于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