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吕梁·我的城】在历史文化积淀中留住乡愁( 二 )


每一段乡愁的记忆 , 离不开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 , 以及这些人的喜怒哀乐 , 就像鲁迅《故乡》里的闰土 , 茅盾《春蚕》里的老通宝 , 孙犁《荷花淀》里的水生嫂 。 他们平凡得像大森林的一片叶子 , 也许会像落叶一样被时空遗忘 。 但是 , 世间正是因有他们而丰富多彩 , 是他们创造着社会 , 书写着历史 。 钩沉往事 , 历史背后都是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人 , 就是这些人们 , 记载与传承并彰显着历史光芒 。 热爱他们吧 , 他们在平凡中孕育着伟大 。
乡愁是神圣的 , 至诚至洁的 。 每个人的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乡愁情结 , 并不是简单地忆旧追新 , 罗列乡村的历史、现状 , 也不是乱贴历史上有过名气或典故的标签 , 更不是把童年时家乡的村容村貌原封不动保留下来 。 只看局部 , 不看全部而谈乡愁 , 那是无本之木 , 无源之水 。 乡愁的原来面貌 , 绝不能加以乔装打扮 , 也不能随意用文学的尺度去描述、解读 。 真正的乡愁的精髓是心中迸发出来的爱乡、爱国的激情 , 爱乡是爱国的动力 , 爱国是爱乡的归宿 。 离开国家民族的盛衰兴败 , 那只是“为说乡愁而强说愁” 。
目前 , 随着城镇化的兴起 , 乡村开始落寞了 。 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 农村学校撤并 , 孩子们也都跑到城里读书了 , 条件差的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 有的老人投奔了在城里的儿女们 , 村里的许多房屋便空了 , 有的甚至成了空壳村 。 村庄虽然比以前漂亮了 , 但却失去了往日的生气 , 没有了先前的喧闹声 , 看不见孩子们蹦蹦跳跳上下学的身影 , 听不见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由此 , 让昨天与今天相融 , 既往与开来流脉 , 充实乡愁情感的心灵空间尤为重要 。
万物的发展千变万化 , 吐故纳新 , 优胜劣汰 。 旧的乡愁消失了 , 新的乡愁又出现了 , 周而复始 。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 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提高 , 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传统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和道德标准 , 经过长期的考验能够流传至今 , 说明它在社会发展中每个历史阶段都起着促进作用 。 特别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 , 乡村的发展既蕴含着具有中国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乡村农耕文明 , 又体现具有现代工业化、城乡化发展和特征的现代文明 。
甘地曾说:“就物质生活而言 , 我的村庄就是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 , 世界就是我的村庄 。 ”老家一直是游子心灵深处的柔软 , 正像有首歌中唱的那样:“我在岁月里改变了模样 , 心中的思念 , 还是相同的地方 , 老家 , 老家……”
来源:吕梁日报
作者:梁大智
权威|及时|深度
关注吕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