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独放不是春 , 万紫千红春满园 。 张军强先生作为院团的“班长” , 一直致力“出人出戏”推动剧院良性嬗变 。 为使剧院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态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 他提出了有“情”有“艺”的京剧人才培养计划 。
本文图片
▲ 张军强先生携夫人南秋霞女士陪伴剧院的孩子们欢度新春佳节
“情” , 以“情”动人 , 用情感留人 。 为了让初来重庆的孩子们能够尽快适应这方事业的沃土 , 张军强先生第一步就是给予他们“心理舒缓”:工作之余 , 带领着刚入职的年轻演员去打卡重庆的网红地解放碑、洪崖洞、南滨路等 , 让来自北方的京剧“新生代”感受“小香港”的灯火璀璨;为了缓解剧院外省籍同事们因为春节演出不能回家的亲情落差 , 张军强先生携夫人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 , 与他(她)们一起欢度除夕、初一 , 丰盛的年夜饭、香喷喷的饺子等 , 样样不落 , 这一做就是十余年 。 人生不过百年 , 十余年转瞬即逝 , 但对于挥洒青春 , 扎根京剧舞台的青年们言之 , 最美好的时节 , 弥足珍贵 。 此举 , 张军强先生难免疏离亲情 , 但他却“以心换心”地与京剧院的青年人打成了一片 , 读懂了孩子们的内心归属和艺术梦想 。 建立起的这种情感绝非简单的“情同父子” , 而是作为艺术家从艰苦卓绝的人生跋涉中走出一片天地之后 , 对于后来者们的价值认同和心灵眷顾 。
有了“情”的基础 , “艺”之所在也是最能明悉张军强先生引领后辈茁壮成长的地方 。 台上 , 他甘当绿叶 , “捧”着青年演员演出 , 为孩子们“站台”“鼓呼”;台下 , 他主动结合每位青年演员的自身情况 , 四处奔走托请 , 为他(她)们寻找合适的“流派”老师 , 通过每年一次的“集体拜师”仪式 , 让青年演员在生命成长和逐梦前行中宗有所依、艺展所长 。 截至目前(2022年6月) , 重庆京剧院已有近20位青年演员拜在10余位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门下学习精艺、炫彩青春 。 能跟随国家级艺术家们学艺 , 重庆京剧院的青年演员们是幸福的 , 能够帮助一颗颗闪烁的新星在浩瀚艺海汲取能量继而绽放更加夺目的星光 , 张军强先生是欣慰的 。
“一个团队 , 个别好不算好 , 大家好很重要 。 ”张军强先生常挂在嘴边的这句话 , 不禁让人感叹:话虽平淡 , 其背后腾涌的对京剧艺术追求的高才博识、对京剧人才培养的硕德长情 , 令人回味无穷 。 有文艺家曾题诗相赠:“虚怀若谷纳百川 , 上下求索数十年 。 德艺双馨玉音好 , 谦谦君子大家范!”张军强先生一直坚守在京剧舞台 , 却把越来越广阔的演出舞台让给了青年演员 。 “让每一位演员都有戏可演、能戏可裕 。 ”是张军强先生作为前辈对后学者的亲切扶持 , 也是他作为艺术家、文艺院团领导俯下身来 , 燃烧艺术薪火照亮一个又一个艺术灵魂 , 所构建和抵达的人生境界 。
——扎根山城誉神州:从尊重艺术规律、诠释艺术内涵中看张军强先生的敬业心力
“我要在京剧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 做出成绩!因为 , 这是一份职业更是我的事业!”张军强先生这样说的 , 也是这样做的 , 他让京剧在山川秀美的巴渝大地再次奏响享誉神州的铿锵之音 , 这声音沉浸着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时代叩问与渴求 , 充盈着一个时代迈进新的时代所迸发的机遇与挑战 。
张军强先生先后在河北省京剧院、青岛京剧院、江苏省京剧院担纲主演 , 2006年作为“引进人才”来到重庆 。 一路走来 , 他始终秉持“戏比天大”的艺术信仰 , 从未懈怠过对京剧事业孜孜不倦地钻研 。 过去一个时期 , 在市场经济勃兴浪潮下 , 兼之多元文化形态的冲击 , 传统文化步入了“低谷期” , 不单单造成人材流失 , 且让诸如京剧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被边缘化 , 虽然“不景气” , 仍有许多如张军强先生一样的京剧从业者伴随着迷茫与挣扎 , 守望着未知的“舞台” 。 坚守 , 成了当代京剧人逆势进取的闪亮符号 。
- |“文化粮仓”待开仓,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探索行业新模式
- 考试|体制内招“合同制”公务员,40多岁也能报名,服务5年后还能转编
- 华为|2022湖南农商行招聘考试行测言语题备考:让隐性主旨“无处隐藏”
- 杨烨|太魔幻了……封闭结束后,男子用10万根头发创作出“东方明珠”!
- 济宁|“游读济宁”百人创作行动开启
- 精华|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下一句才是精华,你知道吗
- 芒种|节气|今日芒种
- |龙门石窟考古新发现 奉先寺造像曾身披“彩衣”、琉璃作眼
- |【清廉永济】“翰墨书正气 妙笔扬清风”清廉书画艺术作品展开展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如何成立的?要从一条“沟”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