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制片人赵文海:看见藏在冷静下的温柔与坚守( 二 )


法医们十年如一日地为人们守护着真相与正义 , 并将坚守的信念一代代的用心传承 。 这样对真相的敬畏形成了一种行业的合力 , 远远超乎了行业本身小众与否的限制 , 它更像是一种关乎于人性的情感 , 能给予每一位观众内心最深层的触动 。

作为最贴近法医们的旁观者 , 赵文海还分享了更多节目组在拍摄过程中的真实经历 。
对于导演组来说 , 在整季的录制过程中 , 比了解专业知识更难的 , 其实是接受一个个案例所带来的精神冲击 。 几乎每一天 , 团队中的导演们都在被噩梦折磨 , 分享昨晚梦见了什么解剖的场面已然成为了每天开会的必备流程 。
而面对这样的冲击 , 一位一线的女法医表示 , 噩梦早已是家常便饭 ,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 身体机能的退化 , 这样的噩梦反倒会愈发平常 。

更令人触动的是一次对腐尸解剖的拍摄 , 由于味觉冲击过大 , 导演与摄像们都是带着防毒面具参与的拍摄 。 拍摄中途 , 十分钟就要更换一批人员 , 而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一出来就会狂吐不止 。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 , 刘良导师在解剖室工作了一个多小时 , 而甚至有时候为了对尸体情况进行更准确的判断 , 刘良老师要凑近尸体 , 仔细去闻尸体的味道 。
这样的场面实际上在拍摄的过程中比比皆是 , 赵文海反复强调 , 法医们所面对的感官冲击与精神压力甚至都难以用言语形容或通过镜头呈现 。

但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 , 所有法医们依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之上 , 十年如一日地为人们守护着真相与正义 , 并将坚守的信念一代代的用心传承 。

以“证据”重现案件 , 借“观察团”代入情感
“法医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靠推理所进行的工作 , 真正让最终结论站得住脚的永远是病理报告中复杂难懂的各类切片及检测数据 。 ”
虽然法医的工作流程为新一季《初入职场的我们》提供了天然的内容框架 , 但其高门槛的专业知识也为节目组在内容呈现上带来了难题 。
赵文海表示 , 在内容的筹备阶段 , 导演组做得最多的 , 其实是阅读病理报告 。 几乎每一个案件背后的病理报告都达到了五六十份以上 。

为了权衡专业度与可看性 , 节目最终选择了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每一个具体的案例 , 让观众在观看时能更容易地进入“剧情” , 跟随信息的获取而层层递进 。 但其中每一处信息的获取与剧情反转的精彩实则均来源于导演组成员们在幕后对专业病理报告的反复推演与还原 。 正是这样的用心 ,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每期案件的严谨性 , 也让每一帧的内容都经得起推敲 。

除了对“第一现场”的打磨 , 本季“第二现场”的设计也实现了观察类节目有史以来最特别的形式突破 。
在新一季的节目设计中 , 导演组大胆地挑战了“去棚化”观察 , 将第二现场直接设置在了第一现场之内 , 并实时转播 。 在每一期的模拟案件中 , 观察团的成员们也会化身为案件中真实人物 , 共同参与考核 , 并在最终汇报时在第一现场进行旁听 。

赵文海希望 , 节目能通过这样的设计最大程度地放大观察团成员们“沉浸式”的体验 , 给予嘉宾们最接近于真实的观察视角 。 节目组期待在这样的观察模式下 , 嘉宾可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旁观者 , 或是观点的输出者 。
当然 , 面对如此大胆的尝试 , 赵文海在初期也十分忐忑 , 但幸运的是 , 最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