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保护: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 )


在跟非遗的一次次接触中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仅成为非遗产品的消费者 , 也成为传统文化的追随者 。 正如00后非遗产品爱好者童小宁所言:“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 , 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 。 和史书上的文字记录相比 , 丰富多彩的非遗产品充满了人情味儿和烟火气 。 每次购买非遗产品 , 其实都是一次文化之旅 , 也是一次跟古人的心灵对话 。 ”
巩固脱贫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省仪陇县客家牛肉历史悠久 , 因其独特风味和极具特色的制作技艺 , 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 2021年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 。 可长期以来 , 仪陇客家牛肉的消费者一直以当地人为主 , 似乎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 。
两年前首届“非遗购物节”上 , 通过网络直播 , 仪陇客家牛肉一天就销售了1.35万件 。 直播结束后 , 仪陇客家牛肉持续火爆 , 当月销售额突破400万元 , 当年销售总额创历史新高 , 达2100万元 。 借助“非遗购物节”的影响力 , 当地乘势发展牛肉加工企业4家、肉牛养殖基地4个、花椒种植基地1个 , 带动贫困户137户375人脱贫致富 。
仪陇客家牛肉的例子是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一个缩影 。 近两年 , 一批非遗扶贫产品在“非遗购物节”中成为销售“爆款” 。 比如 , 2020年 , 湖南省汨罗市非遗扶贫产品长乐甜酒 , 因受疫情影响 , 4月份销售额不足20万元 , “非遗购物节”启动后 , 27天销售额达219.6万元;内蒙古科右中旗的巴图查干蒙古奶皮子 , 在“非遗购物节”一场直播活动中 , 就售出5658份 , 总销售额达22.6万元 。
“非遗购物节”在传统非遗与现代市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 在将“乡土味”十足的传统非遗技艺发扬光大的同时 , 也促进了文旅经济发展与非遗传承保护的跨界融合 , 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2021年“非遗购物节”中 , 全国各地通过帮助当地非遗工坊上线、直播带货、对接代销、设置展区等形式 , 共发动500余家非遗工坊参与 , 活动产品覆盖了209个已摘帽国家级贫困县 。 其中 , 四川省通过点对点帮扶、制作非遗工坊上线指南等方式 , 帮助当地150余家工坊全部上线参加活动;湖南省开通“湖南非遗馆”直播间 , 为当地120余家非遗工坊的产品直播带货;贵州省帮助非遗传承人、非遗工坊注册快手账号 , 开通近30个快手小店;云南省帮助当地没有网络店铺的3家非遗工坊 , 对接电商运作较为成熟的店铺进行代销 , 并在线下专门设立怒江州非遗工坊展区 。
非遗正年轻 国潮正当时
行走在安徽省濉溪县老城青石铺成的石板街上 , 几乎每个路过这家小店的人都会忍不住放慢脚步——染缬四季工作室 , 招牌上的“缬”字许多人不认识 , 所以忍不住将好奇的目光投向店内 。 店中 , 一个身着靛蓝古装的姑娘 , 每天笑盈盈地迎接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
这个姑娘叫牛宝琦 , 是濉溪石板老街土生土长的90后 。 她醉心于染缬这一古老技艺之美 , 毅然辞去教师的工作 , 在石板老街上办起自己的工作室 , 成为一名年轻的染缬技艺非遗传承人 。
如今像牛宝琦一样的青年群体已经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力量 。 抖音集团副总编辑于津涛透露 , 如今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 , 许多90后甚至95后已经成为非遗传承、传播的中坚力量 , 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凌云等 , 他们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 , 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现着非遗之美 , 受到广大粉丝的喜爱 。
保护非遗重在保护好传承人 。 长期以来 , 由于不少非遗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 传承人的收入不断减少 , 渐渐陷入生存困境 。 “非遗购物节”等平台的出现以及网络直播的兴起 , 为非遗产品的宣传、销售开辟了新的渠道 , 直接增加了传承人的收入 ,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中 , 壮大了传承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