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新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 )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写道:“昔人论诗词 , 有景语、情语之别 。 不知一切景语 , 皆情语也 。 ”这个观点是相当精辟的 。 细品马致远这首曲 , 景中含情 , 情随景生 , 情景交融 , 含蓄隽永 。 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感 , 而是寄情于景 , 那些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 , 一下子鲜活起来了 , 婉转曲折地传达出“断肠人”的茫然无依、孤独彷徨之感 。
小令的前三句 , 看似都在写景 , 实则另有深意 。 首先从语言组合上看 , 这三句运用了意象叠加法来描写景物 。 全曲一共选用了十二个意象 , 而前三句 , 每句叠加了三个意象 , 都是定中结构中的偏正结构 , 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作谓语 , 可以说是这首小令最为突出的特点了 。
“枯藤老树昏鸦”在“藤”“树”“鸦”前用“枯”“老”“昏”来修饰 , 点出了季节 , 也点出了一天中的时间 。 并且当这三个意象组合起来时 , 色调黯淡深沉 , 毫无生机之感 , 形象地表达出了暮秋傍晚时分的萧索 , 有一种凄婉的美感 , 也映照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
“小桥流水人家”这句弥漫着浓浓的温馨气息 , 与上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古朴的小桥下 , 溪水潺潺流淌 , 在小桥的尽头 , 住着烟火人家 。 只见穿着朴素的农妇已做好饭菜 , 摆好桌椅 , 那调皮的孩子欢快地跑去迎接从桥上归家的农夫 , 这画面何等的愉悦、何等安详 , 刹那间仿佛抹平了心中的种种不安与悲伤 , 转过心神 , 顿生思乡之感 , 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 , 怎么不渴望家的温暖?
【|诗说新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这句描写的仍旧是荒凉 , 萧芜之景 , 暗示着前途的渺茫与坎坷 , 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 崎岖的古道 , 摧残一切生机的西风 , 有气无力的瘦马 , 这一切加重了秋意的凄伤 , 也加重了游子的愁肠 。 作者选取的这些景物都是极具代表性的 , 再凃染上一层浓郁的感情色彩 , 便格外的牵动读者的心绪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夕阳缓缓垂下 , 染红了天边的云彩 , 这般美妙 , 令人赞叹的美景 , 激不起游子心中的半分愉悦 , 反而生发“日月逝矣 , 岁不我与”的迟暮之感 , 也再次加重了无家可归的漂泊感 。 不禁发出一声“断肠人在天涯”无可奈何的深深哀叹 。 这时我们不难体会马致远在这首小令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一个前途渺茫、无所归依、失意落拓的羁旅游子在萧索的秋日里绵绵不绝的苦涩愁思 。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 , 语言凝练含蓄 , 意境悠远深邃 , 并没有因前三句叠加的孤立意象而使全曲割裂 , 缺乏和谐的美感 , 正如刘大杰先生所讲的 , 这首小令“灌输着富于生命富于诗情的血液 , 使那些孤立的形象 , 形成一个不能分离的整体美” 。 或许这就是王国维先生给其高评价的原因吧!
【二】
这首小令 , 之所以被后人广为传颂 , 奉为千古绝唱 , 一方面因作者以他敏感善思的诗心和出神入化的艺术表达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凝重、深邃的诗境 , 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 但更为重要的是 , 此曲的思想意蕴包含着我们民族千百年来 , 咏唱不休的情感主题:乡愁 。
对家乡故土的深深眷念是人类共同并且永恒的情感 , 离家的游子们 , 哪一位不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呢?所以乡愁在中国诗歌中是被反复书写的主题 。
比如在《诗经·小雅·采薇》就已经有“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行道迟迟 , 载渴载饥 。 我心伤悲 , 莫知我哀”这样动人的诗句 。 之后描写乡愁的诗词比比皆是 , 有“近乡情更怯 , 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的担忧与紧张;有“若为化得身千亿 , 散上峰头望故乡”的急切与盼望 , 也有“故乡何处是 , 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的深情与眷念 , 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