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敦煌录》( 二 )


汉学研究在本国的衰败落后 , 通过一个事实便可已太过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 这个事实就是 , 在奥莱尔·斯坦因爵士(Sir Aurel Stein)于5年前带回家的那批浩如烟海的汉文本当中 ,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部典籍 , 实际上是被刊布的第一部典籍 。 不过 , 有一件事不能说是完全不相宜的 , 那就是 , 这个光荣的地位 , 还是留给了一本简略记录敦煌地区的小册子 , 而且该小册子中还包括一段关于那些著名石窟的描述 , 整个写本搜集品就是发现于那些石窟中的 。 《敦煌录》的确有点简略 , 使人干着急 , 实际上总共才有893个字 。 但是 , 就在那么小的一个范围内 , 它却触及许多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 对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讨论 , 所需的空间要比这里能够提供给它们的空间大得多 。 最起码 , 一段话就可以为迄今从未被解决的棘手的地形测量学问题提供大量的线索 。 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 , 它都值得一读 , 因为它是一篇短篇概述 , 总结了人们对唐朝末年这片地区所了解的一切 , 这片地区虽属遥远但却非常重要 。 我之所以将这篇典籍的断代确定在唐朝末年这一时期 , 其理由会在文中的附注中提供出来的 。 这件写本的书法粗陋 , 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清晰可辨的 。 不过 , 还是会发现有少数几个字 , 抄写者将它们写成了“草体” 。 这种字体对任何一位外国学者来说都是特别致命的绊脚石 。 我尽我最大的能力 , 解读了这些草字 , 但是由于缺少来自土著专家或其他专家的任何帮助 , 我还不能非常肯定地说 , 我的释读是否正确 。 至于文书的风格 , 简明扼要的程度往往使文意趋于朦胧不清 , 在某些段落里 , 是绝不容易提供断句标点的(如同在几乎所有汉文写本中一样 , 文中的断句标点是被省略掉的) 。 (4)
|胡适与《敦煌录》
本文图片

翟理斯说《敦煌录》全文893字 , 应该没有将卷末“敦煌录一本”这5个字包括在内 。
【|胡适与《敦煌录》】翟理斯《:关于敦煌地区的记录》一文 , 全文30页 , 其中正文26页(第703-728页),照片图版4页 。 正文中 , 英译和考释占22页 , 汉文释文占4 页 。 在前言(第703-704页)之后 , 按照当时欧美东方学界刊布东方写本的习惯做法 , 先后分(1)英译、(2)考释、(3)释文、(4)刊照片等步骤 , 将将、《敦煌录》全部刊布出来 。 英译部分是翟理斯文章的主体 , 考释部分穿插于英译本的各相关段落之间 , 这两部分(第704-724)占去正文释文部分是翟理斯英译的基础 , 照片部分26 页 。
02
翟理斯出生于英国的传统汉学世家 , 在理解和英译传世古代汉文文献方面受过严格的训练 , 在翻译《论语》等传世典籍时得心应手 。 但是 , 在应对近代敦煌、新疆等地出土的古代汉文文献时 , 实在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 因此 , 在翟理斯公布的《敦煌录》释文、句读、英译、考释中 , 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错误 。 客观地讲 , 翟理斯研究《敦煌录》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 除了有几处地方存在着断句、释文方面的错误并进而影响到其英译本的确性外 , 其释文和英译本总体上说是比较准的 。
|胡适与《敦煌录》
本文图片

翟理斯所犯的错误 , 对于一般古文基础稍好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 , 一眼就能看出来 。 于是 , 当刊载着翟理斯文章的《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刊》1914年7月号从英国发行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时 , 正在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胡适 , 很快就抓住了翟理斯的把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