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70周年|数字技术将使剧场艺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 二 )


在上演《带枪的人》《海鸥》《哗变》《伊索》等外国经典剧目的时候 , 剧院又能够在自己的美术基础上 , 胸襟开阔的借鉴、吸收他们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中有价值的艺术观点和美学特征 。 还有一批如《明朗的天》《烈火红心》《红岩》《年轻的一代》等现代剧目 , 体现了北京人艺的时代激情 。
【|北京人艺70周年|数字技术将使剧场艺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这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风格和美学传统的基石 , 在这个基石上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 , 提供了一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 , 培养了人艺自己的两代、三代、四代的表演艺术家 , 是他们撑起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座恢宏的艺术殿堂 , 而且非常可贵的是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培养了我们的几代具有健康审美的观众 。 ”徐晓钟说 。
守正创新 , 继往开来 。 徐晓钟回忆1986年深秋 , 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演出了 。 1988年6月 ,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演出了 。 “这两台演出的编剧和导演把戏剧新观念的追求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美学传统的基石相融合 , 给我们新时期戏剧的探索和实验 , 给予了深刻的启迪 。 ”
徐晓钟在发言最后提出 , 北京人艺特别需要继续发扬“学者型剧院”的优势 , 进一步团结中青年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和各界专家学者 , 多举行“当下创作学术研讨会” , 促成艺术家和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 。 他特为点出 , “曹禺老师说过 , 北京人艺绝不能够仅成为保留剧目的博物馆 。 他说我们需要不同的艺术风格 , 不同的风格的剧本 , 来丰富这个剧院的艺术 , 这将使剧院不是死水一潭 , 当然这个剧院不抛弃自己通过艰难困苦、奋发创造获得的所谓北京人艺的风格 , 但是我们绝不拒绝新的创造 , 来发展、滋养我们的传统 。 ”
|北京人艺70周年|数字技术将使剧场艺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
本文图片

戏剧教育家和导演艺术家徐晓钟
北京人艺剧院演员、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在致辞时表示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具有独特演剧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团 , 自1952年建院以来 , 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 , 坚守人民立场 , 开创话剧民族化和现实主义的探索道路 , 在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 , 创作演出了包括了《龙须沟》《蔡文姬》《雷雨》《茶馆》《天下第一楼》《李白》等一系列的经典剧目 。 “创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 , 在中国话剧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 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著名文化品牌 , 并在国际戏剧界占有重要地位 , 无愧于国家级艺术殿堂的称号 。 ”
濮存昕介绍说 , 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着深厚的渊源 , 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先生 , 曾担任中国剧协第三、第四届主席 , 在中国剧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 濮存昕和任鸣院长成为主席团成员 。
|北京人艺70周年|数字技术将使剧场艺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
本文图片

北京人艺剧院演员、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
当代剧场艺术与城市
15日下午 , 最后一场论坛主题为“剧场与城市” , 是在北京人艺研究领域诸元当中比较全新且当下感较强的一个话题 。
主持人、《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在开场白中介绍说 ,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戏剧文化 , 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剧院剧场成为承载激活或者体现戏剧文化最活跃的载体 。 剧院剧场不仅仅是实体建筑样态 , 是文化设施的组成 , 它的存在与演进也天然地参与了戏剧史的书写 , 体现了戏剧与时代、戏剧与审美这样一个复调的关系 。 同时 ,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 剧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 也从物理空间上的这样一个实用功能变成了城市人文地理的一部分 , 构成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 , 进而成为了所在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