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精彩延续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实证( 二 )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精彩延续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实证
本文图片

考古工作者正在8号坑开展工作
在发掘之前 , 考古团队便对研究课题进行了全面规划 , 并将研究前置到发掘之时同步开展 。 通过自主设计并与相关单位共同研发 , 集成了恒温恒湿考古发掘舱、多功能考古发掘系统、应急保护平台、空气智慧调控系统、文物保护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环境与土遗址监测综合信息系统等科技设施设备 , 为出土文物保护特别是有机质象牙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温湿度控制 。
“经过精细、规范的清理和可逆物理固型 , 大口尊、圆口方尊、顶尊跪坐人像、顶坛跪坐人像、扭头跪坐人像及金面具、金面罩等一批代表性器物实现了以‘原有形态’示在公众面前 。 ”谢振斌说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此次发掘之初 , 考古团队就将测年作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 。 在发掘过程中 , 考古工作者对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14测年 , 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年 , 出土陶尖底盏、陶高领罐、陶敛口瓮等与金沙遗址兰苑地点同类器物形制近似 , 可知除了存在打破关系的五号坑和六号坑年代稍晚之外 , 其余几座坑的埋藏年代一致 , 为商代晚期 , 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 , 解决了过去三十年来关于“祭祀坑”埋藏年代的争议 。
多学科研究 带来更多“看不见”的新发现
在文物修复和保护的基础上 , 多学科研究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 考古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古地质学、古环境学等多个相关领域学者 , 近200人参与了三星堆的现场发掘、科技考古以及文物保护工作 , 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显微观察 , 发现出土的20余件青铜器、象牙表面发现了纺织品赋存 , 发现四号坑灰烬层残存纺织物及丝线痕迹 。 采用酶联免疫技术 , 发现四号坑灰烬层中有蚕丝蛋白 。
初步确定了四号坑灰烬层包含物类型 。 运用显微观察、高光谱和微纳CT分析 , 初步判断四号坑灰烬层没有明显分层 。 四号坑灰烬层中发现了竹亚科、楠属、阔叶树材、棕榈科、芦苇、禾本科、甘蓝、大豆、菊叶香藜、少量碳化稻等植物 , 其中竹亚科占90%以上 , 该结果对研究四川盆地同时期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从氨基酸残留含量和微生物活跃程度看 , 各坑内有机物质存在严重降解 , 但仍然能检测到丰富的有机物质 。 其中 , 脂肪酸分析说明祭祀坑存在明显指向动物脂肪的有机物证据 。 蛋白质组学检测到黄牛、野猪蛋白质成分 , 结合商周时期祭祀特点 , 黄牛、野猪很可能被用作祭品 。
谢振斌表示 , 本期拟对3至8号坑出土的3637件器物(残件)进行保护修复研究 , “本次保护修复重在研究 。 ”谢振斌说 , “对于出土青铜器、金器和玉石器 , 我们将重点开展表面残留物信息提取、器物成分、制作与加工工艺、矿料溯源等多方向的多科学研究;对陶器(残片)主要开展残留物分析、形貌结构、烧成温度、物理性能等信息提取和研究 。 ”
(本文图片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