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对于老北京来说,夏至为何是吃面的好日子?( 三 )


夏至|对于老北京来说,夏至为何是吃面的好日子?
本文图片

电影《小森林 夏秋篇》(2014)剧照 。
不过 , 夏至日的祭祀必不可少 。 古人们认为 , 夏之大祭 , 可以消除国之饥荒 , 民之疫疠 。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 , 致地方物魈 。 ”可见从周代时起 , 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仪式 , 意为清除荒年 。 《帝京岁时纪胜》里也提到:“夏至大祀方泽 , 乃国之大典 。 ”
天坛祭天 , 地坛祭地 , 是明清皇帝的重要礼仪 。 在夏至这天 , 皇帝要幸临地坛祭祀地神 。 明嘉靖九年(1530年) , 按照“南乾北坤”的说法 , 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建立地坛 , 地坛成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 。 每逢夏至这一天 , 明清两代帝王都会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 。 而在祭祀的前一天 , 皇帝就要穿龙袍衮服乘坐礼舆出宫 , 至太和门台阶下换乘辇 , 出安定门一路到地坛 。
有史料记载 ,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 , 直隶地区久旱无雨 , 夏至之日 , 皇帝在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 , 第二天京城一带连续两日大雨磅礴 , 普降甘露 。 嘉庆皇帝为表感激 , 派二阿哥绵宁(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 即道光皇帝)恭诣皇祇室 , 向列神位依次拈香 , 行祀谢礼 。 而在民间 , 也有夏至祭神 , 祭祀祖先的习俗 , 以祈求消灾年丰 。
延伸阅读:《岁时节俗知多少》 , 马大勇 编著 , Dodolog 绘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版 。
有人将夏至的习俗总结为 , 夏至一祭二吃三等候 。 这里的“三等候” , 说的就是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 , 二候蝉始鸣 , 三候半夏生 。 这三候之中 , 对于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居民来说 , 对夏至三侯最大的体味 , 莫过于蝉鸣 。
《夏夜追凉》中说:“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 。 ”欢闹不止的鸣蝉 , 显然成为了酷热夏日的标志之一 。 当然 , 蝉虽然和蚱蜢一样 , 被古人视为是夏虫 , 认为它们的鸣叫代表着夏日的到来 , 但实际上 , 蝉并不能识别夏日节气 , 促使它们欢快合唱的是高温天气 。
【夏至|对于老北京来说,夏至为何是吃面的好日子?】夏天里 , 倘若缺了蝉声 , 便总觉得缺了什么 。 北京人管蝉叫“季鸟儿” ,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说 , “七月的北京 , 笼罩在一片蝉鸣中 。 ”但在眼下——刚刚进入六月下旬的北京 , 我还尚未听到今年的第一声蝉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