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谭德晶:“掉包计”的高潮(《红楼梦》“掉包计”始末及其艺术探析之四)( 三 )


红楼梦|谭德晶:“掉包计”的高潮(《红楼梦》“掉包计”始末及其艺术探析之四)
本文图片

戴敦邦绘黛玉焚诗稿
上面引出的一大段文章 , 极动人的描写了黛玉在听到这一悲惨消息时的一系列反应:先是“如同一个疾雷 , 心头乱跳” , 然后的心理生理反应是“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 , 甜苦、酸、咸 , 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 。 ”
在巨大的心灵打击之下 , 心神一时也变得“迷迷痴痴” , 连路也不识了 , “只在那里东转西转” , 然后在紫鹃的搀护之下 , 来到宝玉处 , 要“去问问宝玉” , 可是由于一时心神迷痴 , 两人只是相互对着傻笑 。
最令人惊异的是作者在描写黛玉的这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应的时候 , 写了黛玉走路步态的变化 , 通过走路的情状折射她的内心 , 这一大段可以说是具有一唱三叹之妙 。 刚开始她“身子竟有千百斤重 , 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 , 早已软了” , 这是因为突入其来的打击几乎将她击倒;但是令人奇怪的是 , 当在紫鹃的搀护下到得宝玉处的时候 , “那黛玉却又奇怪 , 这时不是先前那样软了 , 也不用紫鹃打帘子 , 自己掀起帘子进来 。 ”
这是为何?这是她在极端的绝望中、在完全崩溃之前 , 有一个短暂的阴极阳生 。 在这种状态之下 , 她竟然“走得飞快” , 以至于“紫鹃秋纹后面忙着跟着走 。 ”但这样的状态只持续极短暂的时间 , 最后她在紫鹃的搀护下回到自己的住处“潇湘馆”时 , (她其实已经不识路了) , 当紫鹃说:“阿弥陀佛 , 可到了家了 。 ”
红楼梦|谭德晶:“掉包计”的高潮(《红楼梦》“掉包计”始末及其艺术探析之四)
本文图片

连环画《黛玉焚稿》
只这一句话没说完 , 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 , “哇”的一声 , 一口血直吐出来 。 ”黛玉的生命在这短短的数分钟之间就被突如其来的悲剧完全击垮了 。
读者朋友应该都记得 , 在第26回 , 晴雯因为误会和任性不给黛玉开门时 , 小说描写黛玉“越想越觉伤感 , 便也不顾苍苔露冷 , 花径风寒 , 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 , 悲悲切切 , 呜咽起来 。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 , 具稀世之俊美 , 不期这一哭 , 那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 , 一闻此声 , 俱‘忒楞楞’飞起远避 , 不忍再听 。 ”
如果说黛玉在第26回的委屈之哭 , 连“宿鸟栖鸦”都不忍再听 , 那么第96回的这些描写 , 则连石头也不忍再闻 , 苍天也会白头 。
在此我们需要指出的是 , 这段文字之所以如此悲凄动人 , 除了作者对人的心灵的深入体察和细腻描写之外 , 与前面作者的一系列的“蓄势”也有密切关系 。 没有前面的多方面蓄势 , 第96回的这些描写就不会如此水到渠成 , 震撼人心 。
譬如前面不断渲染的诡异气氛 , 黛玉潜意识中的沉重的阴影 , 以及她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 , 她在误会中的“绝粒”的“预演” , 这多方面的蓄势 , 都成为了黛玉沉入悲剧深渊的有力的铺垫和烘托 。
红楼梦|谭德晶:“掉包计”的高潮(《红楼梦》“掉包计”始末及其艺术探析之四)
本文图片

越剧《黛玉焚稿》剧照
对于最后悲剧高潮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场景 , 笔者也不打算再加以详细引述 。 第二个场景和第一个场景一样 , 其共同特点就是描绘特别细腻丰润 , 把黛玉临死之前悲惨情状的每一个细节动作都呈现在读者眼前 , 焚稿的整个过程从取绢 , 到撕绢 , 没力气撕又要求生火 , 把火盆端上炕来焚稿;焚完了题着诗的旧绢子又焚她至爱的诗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