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山东汉画像的不解之缘( 二 )


致台静农信中提及“济南图书馆”藏石
1925年8月 , 鲁迅在教育部的佥事职务被免 , 翌年离开北京 , 1927年10月定居上海 , 这对他搜集山东汉画像拓片带来不利 。 工作和居住环境的变化 , 既妨碍了鲁迅对山东汉画像拓片的继续搜集 , 也打乱了他对编印汉画像集的设想 。
鲁迅在1934年6月18日致台静农的信中说:“济南图书馆所藏石 , 昔在朝时 , 曾得拓本少许;闻近五六年中 , 又有新发现而搜集者不少 , 然我已下野 , 遂不能得 。 兄可否托一机关中人 , 如在大学或在图书馆者 , 代为发函购置 , 实为得便 。 凡有代价 , 均希陆续就近代付 , 然后一总归还 。 ”此时鲁迅仍在切盼着多得到一些山东汉画像石拓片 。 7月1日 , 鲁迅收到台静农寄来的“孔府画象”等山东汉画像石拓片 , 或因“机关中人”难觅 , 所得“新发现”者不多 。
|鲁迅与山东汉画像的不解之缘
本文图片

鲁迅所言济南图书馆即当年的山东省立图书馆 , 山东金石保存所是建馆时附设机构 , 位于大明湖畔 , 曾名“湖天一角楼” , 后设“汉画堂” , 为陈列汉画像石之处 。 鲁迅那时虽然身居上海 , 但对山东汉画像的信息是了解的 。 他所言“闻近五六年中 , 又有新发现而搜集者不少”的事 , 确是如此 。
近年有学者介绍 , 1930年省立图书馆得到滕县捐赠汉画像石18石 , 1933年在滕县曹王墓采获汉画像石33石 , 三四年间仅滕县一地就得到51石 。 据李勇慧《一代学人王献唐》记 , 1936年8月 , 文物收藏家、考古学家张希鲁参观山东省立图书馆博物陈列室后赞叹:“嘉祥县和滕县的汉画石刻 , 特辟专室陈列 。 各石依窗用玻璃嵌着 , 拓本悬之于上 。 吾观其刻镂之精 , 洵为古画之冠 。 所谓‘国宝’ , 此亦其一 。 ”可见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中期 , 汉画堂不但藏品大增 , 而且陈列也甚是正规 。
遗憾离世前未能出版《汉画象考》
鲁迅对汉画像非常重视 , 曾打算把所藏拓片有选择地刊印行世 。 鲁迅研究学家叶淑穗在《鲁迅拟编汉画像集》《鲁迅初探》中说 , 鲁迅为此事做了大量工作 , 对搜集到的汉画像不但已经整理拟编了篇目 , 还对部分拓片写出了说明和考证 , 遗存手稿散页有五十余页 , 所拟《汉画象考》七篇十五卷 , 绝大部分收录的是山东汉画像 。 在第五篇“阙室画象残石”中 , 鲁迅写有“嘉祥杂画象”“济宁杂画象”目录3页 , 拓片101幅;另有曲阜、汶上、临沂、泰安、新泰、滕县、青州、莒县、蓬莱、成武、福山等地的山东杂画像 。
鲁迅为部分汉画像写的说明清晰、详实 , 见解独到 。 为编写篇目及说明 , 鲁迅翻阅了山东有关方志和金石书籍 。 在《汉画象考》手稿前面 , 选有两篇短文 , 一是《汉画像记》 , 出自《续郯城县志》 , 在文末有记“按郯城志十卷嘉庆十五年知县阳湖吴楷修” 。 另一篇是《临淄东汉画象石记》 , 作者为清代山东古文物收藏家陈介祺(1813-1884 , 潍县人 , 字寿卿 , 号簠斋) 。 为搜集研究嘉祥汉画像石 , 鲁迅不仅摘抄了清光绪版《嘉祥县志》关于武梁祠画像石的文字 , 还绘制了《山东嘉祥县图》 , 在图中对重要地名等作了标识 , 或许鲁迅还曾有到山东实地调查汉画像石的打算 。
鲁迅对汉画像石拓片的效果也格外重视 , 在委托他人搜集山东汉画像时 , 曾提出具体要求:一 , 用中国纸及墨拓;二 , 用整纸拓金石 , 有边者并拓边;三 , 凡有刻文之处 , 无论字画悉数拓出;四 , 石有数面者令拓工注明何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