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间的河流|夜雨丨陈啊妮:来自生活照彻的自然反光——王景云诗集《一瞬间的河流》读札( 二 )


诗人也有锐利和痛彻的一面 , 即讲究诗歌的构思 。 比如她在《咀嚼铁》这首诗中 , 挖掘出生活金属质的一面 , 这首诗让小女子成为与一座山对峙的壮汉 。 诗人谈及曾遭遇的一次全麻手术 , 她不能退 , 但那一刻她是个弱者 , 她有了一次安静但惊魂的死里逃生 , 从而认定生活预设的青面獠牙 。 正因为还有如《木香 , 很粗糙》、《枯之美》、《食疗秘方》等诗 , 把生活的背面和内核的风暴 , 刻划得酣畅淋漓 。 诗人对于生活枯败萎衰的凄美 , 有其独特的感应 , 这种揭示从诗性营造和诗意空间的延展上 , 是对另一种美的肯定和尊重 。 生活中的事物 , 皆有生死 , 死反而是永恒的一个终结 , 一个归宿 , 为此诗人以一片枯叶为意象 , “她不知我的到来/不理会行人/不担心行人的踩踏/或者过往车辆的一阵风/卷走她毫不忧伤的残躯/她知道/死亡的涵义”。 一片枯叶 , 却是一个巨大的隐喻 , 如写在天空和水上的文字 , 一直在飘浮在滚动 。
面对日常物里的机警和敏感 , 情与境 , 境与思 , 思与情在王景云的文本是一种回环往复的情感和思想沉淀和升腾 。 诗人在《要起风了》里传递了一种郁结和片刻对生活突发事件的惊惧 。 “月亮失眠/白日里的妆容/那么烟熏/卸妆液没有抹匀/白云的镜面/兀增几滴/黑夜的眼影/斑痕点点/月晕/忧伤的月晕/一圈圈光/折射地下万物/才是一路环抱左右的苍穹” 。 这是真实的源自生活现场的语境 , 不敢承认有恐惧之心的人才真的时刻处于恐惧中 。 加上诗人的《风乍起》和《披萨饼》等诗 , 更是真实陈述生活不测的惊险 。 一个人不一定惧怕已知的危险 , 但担心未知 , 担心不可测的结局 , 担心何时何地何种方式降临 , 因为没法提早准备 。 但这也许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 , 如一种劫数和宿命 , 完全知晓对一个常人而言恐怕更不美妙 。 所以在此 , 诗人依然是用审美的态度拆解未知 , 在从容与自嘲中凭一个生活中的小角色 , 奏出富于悲悯之心和复杂情愫的交响 , 她没有直接言说 , 而是通过自然界的变故和如新冠病毒的突如其来的威胁作为申诉诗人立场的背景或平台 , 无论突发事件多么严酷、丑恶 , 有时灾难居然出奇的绮丽 , 如当下俄乌战争的天空的绯红 , 是诗性的 , 但更是生活的 。 诗人在描述生活暗处的光时 , 总有一种隐含但坚实的信心的火 , 这在她的诗中是用具体的细节呈现的 , 从而更显厚重 。 《风乍起》中“深夜排长队的民众 , 人声嘈杂/远处朦胧的灯光/在黑色幕布上闪烁” , 呈现的就是坚守和秩序 , 没一个哀鸣的字 。 所以面对生活的暗色 , 诗人断然选择明亮的态度 。
读王景云的诗 , 不可忽视她禅性智识的一面 , 尽管她的大部分诗暂不可归结为禅诗 , 或许正是深植于诗人内心的淡定和平和 , 她对生活百态的观察和体验 , 最终仍归于平静 。 生活是一场修行 , 也是从小到大到老 , 由青春至衰败的历程 , 是天之律 , 人之命 , 也是诗性的广场和宫殿 。 或许诗人有宿命论思维 , 但所谓的不认命和不从命 , 有时可认定为雄心和壮志 , 有时可以认定为自己设限和鲁莽 。 所以诗人的《清平调》、《花儿的重量》、《在人间修行》 , 以及兼作怀念父亲的《水 , 刀 , 磨刀石》 , 无不体现了诗人把生活放平的心态 。 “在人间的沉浮/需要在铁质的寺庙里/烧香拜佛/百炼成钢” , 诗人显然看淡沉浮 , 但没有放弃百炼成钢之志 , 这是诗性光芒返照 , 也应是美丽人生的焰火持续 。 读诗人这一类洞察生活真谛 , 尤其是归于平静接受或坚韧努力 , 于当下现代汉语阅读更具启迪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