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独家述评丨魅力上海“文”采飞扬

静静的顿河|独家述评丨魅力上海“文”采飞扬
文章插图
杨建正 摄
华心怡/文
【 静静的顿河|独家述评丨魅力上海“文”采飞扬】大美,不止皮相,更在风骨。
言上海大美,物丰华,人玲珑,更有一桩——“文”采飞扬。文化的绵延,总脱不开回望、接承、融创,光大,继而远眺,方可生生不息。而在此过程中,没有包容、勇气与担当,是难以为继的。物换星移,不曾更改的,是上海文化艺术对这座城市和城中人的滋养,在不同的时代,生出各自的华彩。而今,上海的人文魅力,你又见识了几分?
上海的人文魅力,在乎冷与热之间。本月,名声在外的艺术家沈伟受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携原创新作,浸入式整体艺术品《融》在还未完工的上海西岸梦中心·穹顶艺术剧场演出。摄影、绘画、文字、物件、影像、舞蹈融为一体,这样的表现形式,很新,很潮,也很冷门。《融》在上海,却有了一票难求的效应。沈伟并不感到吃惊:“我一直相信上海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品位眼界,在上海,你可以探索艺术的无限可能。”《融》只是冷门文艺在上海热演的其中之一。两年前,时长8小时的史诗话剧《静静的顿河》“流”进上海。一台严肃题材的戏剧作品,一个没有大腕明星和网红演员的年轻俄罗斯剧团,上海观众给出他们的态度——剧票迅速售罄、首演前半小时该剧周边销售一空。冷门不“遇冷”,上海的品鉴力给了好作品足够的信心。
上海的人文魅力,在乎精与广之间。一方面,精品不断,佳作云集,上海老百姓越来越“挑剔”了。克劳德·莫奈是印象派的旗手,他的《日出·印象》作为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至今仍引人倾倒,这幅原作150年来首次登陆中国,自去年就来到上海展出,为了看“日出”,人们排队到日落。世界话剧界的“大牛”是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芭蕾舞的“冠绝”要数马林斯基,交响乐的指挥大师最佳之一为祖宾·梅塔……每一座文艺的高塔,塔尖上的那颗明珠,上海都有幸饱览。另一方面,亲身体验,广而从之。3月,市群艺馆微信公号上的近1200个市民艺术夜校总校及分校的春季班名额,5秒钟内就被抢空。大家留言:千万不要免费。从街舞、爵士舞到咖啡美学、香道体验,再至尤克里里、箱鼓……市民参与的热情之高、兴趣之广,可见一斑。文化活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精神追求。
上海的人文魅力,还在乎守正与开拓之间。无论是中国“百戏之祖”昆曲,还是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其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在寻找破圈可能时,几乎无一例外地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根基不能丢。张军的昆曲混着摇滚;史依弘一人唱遍四大流派;王珮瑜走进校园推广京剧,这些上海艺术家都表达过相似的观点:在奔跑之前,先得走得扎实。
开拓,也在时代催生的新领域。根据5月发布的《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2021)》,2020年上海文创产业总产出20404.38亿元,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长1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2.5%,游戏业增长50%,网络文学销售收入增长37.5%。电竞产业是尤为醒目的新兴业态,正推动上海占据国际游戏盛典和举办电竞比赛的核心地位。去年,直面重重困难,上海成功举办了英雄联盟S10大赛,拳头游戏全球CEO尼克拉·洛伦特直言:“只有上海,也只可能是上海,能在疫情之下如此出色地呈现这样一届‘所向无前’的尖峰赛事。”所向无前的,其实也是上海的追风速度。
一座城市,没有了文化,便也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精神。文化要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此时此刻,此地此景,旧的,新的;本土的,舶来的;曲高和寡的,连接地气的……上海这座文化大“码头”,努力成为更多文化内容、文化现象的“源头”,并掀起一浪又一浪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潮头”。魅力上海,“文”采飞扬,因为我们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赤诚之心,真善美勇,便是大写的软实力,亦为真真正正的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