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莹|莫言出绘本了 这本书让我回到了曾经经历过的时代

近日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第一本绘本出版了 。
莫言为何会出童书?这部作品到底讲了什么?该书责编连莹为我们讲述了这本历经4年才出炉的绘本是如何打磨而成的 。
责编说
【连莹|莫言出绘本了 这本书让我回到了曾经经历过的时代】大半年的不懈沟通
终于让莫言答应挑一篇短篇改成绘本
2017年 , 麦克米伦世纪童书的负责人找到莫言的版权代理人 , 表示想邀请莫言为孩子们写故事 , 创作成图画书 。 当时 , 莫言的版权代理人认为莫言的作品内容和风格与童书差别很大 , 而且对图画书的形式、内容以及适合的主题也不十分了解 , 于是婉拒了她的提议 。 但麦克米伦世纪童书并没有放弃 , 而是用了大半年时间 , 多次沟通和说服 , 最终以自己的诚意打动了莫言 , 莫言建议可以从他的短篇小说中挑选一篇进行改编 。
那年初秋 , 部门负责人希望由连莹来负责这个项目 , 于是连莹买了好几本莫言的作品开始读 , 经过多次讨论 , 选定了莫言198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大风》 。
连莹说 , 这是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孙子星儿是个刚过七岁生日的男孩 , 小说讲述了他第一次跟着爷爷一起去荒草甸子上割草 , 却在回家路上偶遇一场龙卷风的故事 。 整篇文章对景色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 , 从黎明前河上雾的变化、日出时天色的变化到大风前后云的变化、风的变化 , 让人读得酣畅淋漓;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细致 , 从外表、眼神到形态、动作 , 每一处描述都像雕刻一般 , 清晰有力地刻在了读者心上 , 让故事中仅有的两个角色——爷爷和孙子 , 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读者的脑海里 。
找到合适的文本后
又用了近半年时间才找到心仪的插画师
在确定做这本书之后 , 连莹又花了将近半年时间来寻找插画家 。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插画家 , 连莹买了很多书 , 也读了很多书 , 还参加了各种插画展、书展 , 对比了许多插画风格 。
在一次书展中 , 连莹看到一本图画书《老轮胎》 。 画中那一片宽阔的草地 , 被一阵阵风吹向了一侧 , 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绚烂而多变的色彩 。 明明是一张张静态图画 , 却让她从中感受到了风的拂动和阳光的温暖 , 好像一下子穿越到了《大风》中那片荒草甸子上 , 迎风等待着故事的发生 。
于是 , 连莹赶紧联系到了这本书的插画家朱成梁 。
朱成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为图画书创作插画 , 作品已达数十部 , 曾荣获过许多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奖项 , 但他为人谦和 , 很有童心 。
连莹说 , 朱成梁后来告诉她 , 他年轻时曾在苏州插过队 , 种过水稻 , 割过谷子 , 把它们绑到手推车上去运送 , 他与《大风》所描写的年代是有共同记忆和感受的 , 《大风》这个故事也勾起了他许多回忆 。 而且莫言笔下 , 大风席卷着满车稻草在空中螺旋飞舞的场景 , 也在朱老师脑中形成了一幅极富动态感和冲击力的震撼画面 , 勾起了他极大的创作兴趣 。 他们欣然达成了合作意向 。
为还原故事中的原汁原味
他们又亲自到莫言的故乡去寻找当年踪迹
开始编辑工作后 , 连莹与莫言的女儿管笑笑经过多次讨论 , 对原文进行了一些删减和细微调整 , 让文字体量更加适合儿童阅读 。
文字改编好以后 , 他们又开始为绘画做准备了 。
朱成梁提出了许多需要确认的问题:房子是什么样式?院子里都有什么?旁边有没有菜地或农田?里面都种了些什么?爷爷的手推车是什么样式?用什么样的绳子去捆草?草是什么样的?大河有多宽?河堤是什么样子的?
最终 , 他们决定去莫言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看看 。
虽然 , 那条滋养了山东大地许多年的胶河如今早已干枯 , 当年的荒草甸子也很不一样了 , 但他们几经波折 , 还是从附近找到了许多故事中的影子——当年的老房子、老院子 , 早已不被使用的手推车、镰刀、锄头和石磨 , 高高窄窄但早已铺上青砖的河堤 , 已十分稀少的老茅草 , 以及正处于成熟季节的高粱和玉米地……
连莹说 , 经过那年夏末短短几日但至今难忘的阳光洗礼 , 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 , 回到了繁忙紧凑的工作当中 , 而朱老师则开始潜心构思《大风》的每一处设计 。
据连莹介绍 , 双层封面这一设计就是出自朱成梁的强烈建议 , 外层护封采用了书中唯一一张竖向插图 , 这也是他画得最过瘾、最喜爱的一张画 。 而内层硬壳封面则返璞归真 , 采用了十分简洁的设计 , 正面放上由远而近的大风 , 背面则是草丛中被惊动窜出来的野兔 , 既紧扣主题 , 又十分特别 。
在耗时一年半之后 , 朱成梁终于完成了《大风》全书共23张画稿的绘画工作 。 书中那一片一片草地 , 都是朱老师一层又一层叠加画上去的 。
最后 , 在考虑这本书的书名字体时 , 他们一下子想起在莫言老师的故乡采风时 , 曾在莫言文学馆见过他的书法 , 于是拜托莫言老师亲笔书写了这本书的书名 。
莫言说
这是我童年时的一段记忆
书让我回到了曾经的时代
“《大风》是1985年 , 我在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的时候写的 。 小说主要是根据我童年时的一段记忆而成 。 ”
莫言谈到 , 那个时候 , 他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土地还比较辽阔 , 地势也比较低洼 , 到了夏天会有大片大片的几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草地 。 他当时跟着爷爷去割草 。 割了一天的草 , 把草捆绑到车上往回走时 , 在河堤上遇到了龙卷风 。
莫言说 , 他主要是想描写人跟大自然的关系 , 想通过这样一种描写 , 来表现、塑造他爷爷这样一个老农民的坚强形象——风来了 , 他像一块石头一样牢牢地矗在河堤上 , 与风也是与大自然对抗 。 最后风过去了天晴了 , 车上的草都被刮走了 , 但爷爷还在 , 车还在 , 一切都像没发生过一样 。
“这样一个故事改编成绘本 , 这是我所有作品里面的第一次 。 我想这样一个绘本对于今天的孩子们依然是有教育意义的 , 尤其是对生长在城市里面的孩子 , 他们可能没有像我童年那样 , 这么亲密地和大自然接触过 。 他们也没有见过那样辽阔的草地 , 也没有见过龙卷风 , 尤其是他们也没有体验过人在自然当中那种渺小的感觉 。 人跟自然就是一种既和谐又对抗的关系 。 ”
所以 , 莫言想通过这样一本绘本 , 让现在的孩子们感受一下过去的时光 。
而当看到朱成梁先生把这个小说画成绘本后 , 莫言说 , 看了以后自己的思绪也被激活了 , 仿佛回到了曾经经历过的时代 。 “我要特别感谢朱先生 , 他用他高超的技艺帮我把文字转化成了画面 , 希望孩子们能喜欢他的绘画 。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陈谋 实习生 王丽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