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8岁黄永玉《走读》到上海:“怕是100岁之前没时间玩了”
文章图片
黄永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每天早上起来 , 办完该办的事 , 他就开始写小说 。 他说:“长天之下 , 不要空耗双手 。 ”
——————————
中学时读《比我老的老头》 , 觉得这个80多岁的老头真有趣;没想到当读者都从少年走向中年 , 这个老头却从90岁开始出版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 从家乡《朱雀城》写起 , 第三部《走读》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书中主人公张序子 , 从少年长成了青年 , 从凤凰走到了上海 。 所有人都在长大 , 但不是老去 , 包括98岁的作者黄永玉 , 他还在写 。
《走读》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40年代 , 一个靠木刻为生的年轻人 , 只身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 , 以后的日子 , 吃的、住的、穿的 , 就只能全凭勇气、运气、力气了 。
娶妻成家之后 , 张序子货真价实地进入了一个成人世界 。 在大上海 , 贫穷是翻倍的 , 胆寒是翻倍的 , 谨慎是翻倍的 , 用力也是翻倍的 。 《走读》专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贫穷的青年木刻家的日常生活:怎么投奔朋友 , 怎么得到第一笔稿费 , 怎么买到一双经穿的鞋 , 怎么租到一间市区的屋子而又不堪重负……
《走读》 ,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 , 类似“北漂” , 用浪漫的说法 , 就是一首“流浪艺术家之歌” 。 对于从“乡下”来的张序子 , 在“城里”过马路都是难题 , 车水马龙 , 举步维艰 。 挤不上公交车 , 有个大他几岁的朋友鼓励他:“别看汽车上人多 , 挤一挤就松了 。 ”这个人生秘诀 , 似乎在今日大城市的早高峰地铁上依然成立 。
黄永玉的人生 , 素材足够精彩来写自传体小说 , 这才让我们得以跟着张序子的脚步 , 回看个人史和家国史紧紧缠绕的那个年代 。
黄永玉12岁离开家乡 , 不久抗战全面爆发 , 他就开始了一个人的漂泊 , “靠捡拾路边残剩度日”;三次从日本人的炸弹下捡回性命;和一船舱尸体同行 , 险些被抓“壮丁”……这样的环境下 , 是如何成为艺术家的?他说:“我是自己培养自己 , 自己把自己养大 。 一边走一边捡 , 知识也好 , 吃的也好 。 ”
“活得这么老 , 常常为这些回忆所苦 。 ”黄永玉在《走读》中有一段自况:“我也不清楚 , 一辈子不晓得从哪里得到和敏悟 。 上当倒霉之后不叫痛 , 甚至不当是一种教训 , 把自己的傻行当作笑料去取娱朋友 。 更不做借酒浇愁的表演 , 让朋友来分担我的小小疼痒 。 ”
这大概就是“无愁河”的来历 , 尽管从小到大满是哀愁 , 但他总是要向前走的 。
黄永玉在《走读》中这样描述张序子 , “他这辈子注定住在‘童话’隔壁 。 他谁都不像 。他不是孤雁 , 从未让谁抛弃过 。 不是驴 , 没人给套过‘嚼口’ 。 不是狼 , 他孑然一身 。 不是喜鹊 , 没报过喜 。 不是乌鸦 , 没唱过丧歌 。 ” “张序子是个什么都不像的动物——鸭嘴兽 。 鸭子嘴巴 , 水陆两栖 , 全身毛 , 卵生 , 哺乳……最跟生物学家调皮捣蛋的就属它了 。 ”
能把自己比作鸭嘴兽 , 也只有黄永玉了 , 和当年那只猫头鹰 , 似乎是一个系列的 。
很多年以前 , 一个前辈兼朋友就对十几岁的黄永玉说过这样的话:“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小说 , 取名《块肉余生记》(即《大卫·科波菲尔》 , 林琴南译本) , 写一个小孩成长的复杂故事 。 我觉得这书名送给你更为合适 , 你才是货真价实的‘块肉’ 。 ”
- 迎春展!“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亮相上海博物馆
- 艺术家$俞晓夫新展:信笔“闲聊”,灵动的“上海表情”跃然纸上
- 上海|在上海这些地方,足不出“沪”即可享受“年味”
- 跑道@一人分饰“元堇”和“王熙凤”的背后,新一代上海京剧偶像驰骋青春赛道
- 上海明墓|上海明墓:16.都察院右都御使唐珣墓
- 设计师|上海1000棵树,万众瞩目的“悬浮森林”
- 上海|2022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正式启动,完整日程公布
- 凤还巢#上海城市剧院三大艺术团齐亮相,尽显新时代少儿风尚
- 艺术教育@一曲《绒花》“绽放”城市之声,2022保利上海城市剧院艺术团新春晚会举行
- 嘎达梅林#与俞晓夫一起“闲聊艺术”,品品他“表情”里的上海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