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记|李公明︱一周书记:宋史研究中的图像、观看与 ……问题意识( 三 )


北宋郭熙的名作《早春图》当然也充满了政治性 , 作者从“四时景色就是天道的视觉显现”论述了《早舂图》的视觉象征中的“时间与政治” , 认为“《早春图》中的连理松 , 出现在一个秩序井然的早春傍晚 , 是一个祥瑞 , 说明皇帝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嘉奖” 。(209页)“这是一个多么值得骄傲的世界啊——志同道合的君子欢欣鼓舞 , 皇帝的美德笼罩四方 。 ” (211页)小峰的视觉经验是敏锐的 。 但是还应该进一步探讨的是 , 姜斐德(Alfreda Murck)认为《早春图》不但“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和谐融洽的社会和理想的社会政治等级秩序” , 表明“在春天的温暖中 , 大自然欣欣向荣 , 宛如国家在仁厚、英明的皇帝统治之下繁荣昌盛” , 也可以被理解为对新年的吉祥写照或道教观念 , 同时还提出了“第三种由其创作时代所引发的解释:《早春图》是对神宗和王安石所带来的新时代曙光的礼赞 。 神宗皇帝当然愿意接受这种从他的社会改革的角度对此画所做的理解” 。 也就是说 , “《早春图》是对新政成功的典雅隐喻 。 ” (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 , 中华书局 , 2009年 , 26-27页)这第三种解释是耶非耶?小峰无疑读过该书 , 却没有提及姜氏此论和王安石新政 , 或许有他的理由 。 但是 , 以“早春”表达社会改革 , 毕竟是我们并不陌生的“早春”中的政治 。 如此“早春”如此“图” , 这是属于宋神宗的春天的故事 , 作为宫廷画家的郭熙会对此无感吗?
正因为江山多娇 , 更要理解中国山水画中隐含的政治意义 , 作者认为南宋画家夏圭的《山水十二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这幅被称为“山水十二景”的山水画有可能让人觉得它所画的不过是烟雾弥漫的诗情画意 , 但真的就是这样吗?“美术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是 , 南宋画家极为喜欢描绘烟雾弥漫的山水景观…… 。 有人说 , 这是因为南宋政权立国南方 , 常常能感受到南方的漫天大雾 , 以至于画家耳濡目染 。 夏圭的《山水十二景》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 ”从这个角度出发 , 小峰得出的结论很硬核:“生活在这样的国土里 , 面对的不是艰辛的跋涉 , 而是可游赏的胜景 。 南宋皇帝们的这个政治理想 , 就像那云烟弥漫的画面 , 终究只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 但却是中国艺术史上的大转折 。 ” (223页)
江山的政治隐喻还不难理解 , 面对一片天空的政治遐想就要复杂很多 。 皇帝不仅有他的江山 , 还有他头顶的一片天空 。 于是 , 小峰提出的问题实在很有意思:“皇帝的天空:《瑞鹤图》为什么这么蓝?”小峰说这是在2018年秋天的沈阳第二次看到这幅画 , 我想起那一天我也在现场 。 那天是周一 , 辽宁省博为参加高校美术史年会的学者开了专场 , 我们有幸看了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瑞鹤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 。 “说真的 , 我也和许多人一样 , 是被那一片宋代最蓝的天空所吸引的 。 我们为什么会对这蓝色念念不忘?是因为今天的我们普遍对雾霾感到恐慌 , 所以觉得蓝天宝贵吗?还是另有艺术史的隐情?我们该如何来认识这片将近一千年之前的宋代首都的蓝天带给现代观众的特殊视觉经验?” (325页)白鹤与祥云作为祥瑞 , 这不难理解 , 但是那一片天空呢?是什么时候的天空?“教科书知识 , 往往使我们忽视去细细品读画中对视觉景观的营造 。 ” (326页)小峰最后告诉读者 , 这是正月十六的晚上 , 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 是皇帝与百姓同乐的时刻 。 与南宋的夜空是皇帝和皇后水乳交融的瑞兆有所不同 , 北宋的夜空是一种精深的政治理念的隐喻 。(335页)“《瑞鹤图》中那令人神往的蓝色 , 并不是晴朗白昼的蓝天 , 而是夜晚的深蓝——唯有夜晚 , 才需要如此的蓝色 。 这夜空之蓝 , 本身就是祥瑞 。 ”这就是为什么皇帝的天空是这么的蓝 。 但是小峰显然没有忘记靖康二年北宋的覆灭 , 因此他有理由说:“有些吊诡的是 , 似乎在王朝行将结束的时候 , 才会出现这样的蓝 。 ” (333页)关于古代皇帝的天空 , 这话说得也够到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