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优良历史文化怎么写

1.如何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堪称国粹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孩子们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悟仁爱之道,传仁爱之神,兴仁爱之举,用仁爱美德引领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初步探索出仁爱育人的德育新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工作实践使笔者有了如下几点感悟:一、悟仁爱之道——学习思辩,达成共识道者,道理、真理也 。
仁爱思想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它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作为学校教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文明美德 。
开展仁爱教育之前,我们在认识上存在偏颇之处:一怕步入复古误区;二怕影响教学质量;三怕师资难以跟上;四怕增加师生过重负担 。但后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特别是面对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思辨,反复研讨,反复论证,最后达成了下面的共识:1、中华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历史地位 。
中华美德集中体现在儒学伦理道德上 。联合国高度重视孔子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承与弘扬,据不完全统计,现有78个成员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孔子的哲学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特别是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尊“孔”传“孔”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对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应该有一种紧迫感 。2、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美德思想发展到现在已2500多年,其间经历了几次摧毁性的冲击,但结果是打而不倒,批而不臭,这足以说明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有着指导和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现实意义 。儒学是经典,美德是国粹,抛弃它社会就动乱,弘扬它社会就稳定发展 。
因此,弘扬儒学文化,承传中华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弘扬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西方腐朽没落的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渠道侵入中国社会,广大中小学生面临种种不良诱惑,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面临各种挑战 。我们清醒认识到,一部分人荣辱观颠倒,是非感模糊,是因为人们对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产生怀疑,失去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的信仰 。
国家对此十分重视,相继提出了“人文精神”、“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等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这一切表明,弘扬传统美德,正本清源,寻找不该失去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4、弘扬传统美德是未来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但新的环境、新的要求,要有新的发展平台,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自然成了切入点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向上的心理,使他们知爱懂礼行孝,形成这种好的品质,使之受益终身,从这一点上讲,我们开展的仁爱教育,是对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是为学生人生的宽度奠基的工程 。
走出认识误区,感悟仁爱之道,我们的思想明了,眼睛亮了 。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仁爱教育的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工作活力 。
二、广仁爱之举——强化措施,循序推进我们把“仁义礼智信”的仁爱核心与现代文明要义结合起来,把仁爱教育与绿色教育、创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仁爱教育行动”为主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播撒仁爱种子,有序开展教育活动,具体来讲,我们坚持了“八抓” 。1、抓课题规划2005年秋,我们经过酝酿、论证、策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课题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有序展开研究,并且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从措施上加以鞭策,其课题先在市教科院立项,后在省教科所正式立项,后来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也排了名,自此,我们的仁爱教育纳入到科学的课题研究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