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泊怎么写

1.【杜甫《悲秋》翻译谁知道关于杜甫写的《悲秋》翻译】安史之乱后期,杜甫开始了他飘泊西南的晚年生活(759-770),其中在四川生活了八、九年,在湖南、湖北飘泊了两三年.在这期间,杜甫写了一千多首诗,这些诗大多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情怀,慨叹坎坷艰难的人生.《登高》堪称这一时期杜甫作品的代表.其诗如下: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七律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夔州所作.诗人登高远眺,悬视万物,通过所见秋天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飘泊流浪、穷愁潦倒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形成一种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风格.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笔不凡,勾勒出夔州的特定环境.夔州地处长江峡口,秋至而风急,天空也显得格外辽阔空旷.这一地区一向以猿多而著称,啼声哀怨,有“猿鸣三声泪沾裳”之说,诗人正值孤愁老病,猿声随萧瑟秋风而来,自然益觉哀转凄伤.接着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水中小洲,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几只鸟正奋力飞翔,但因风急,难于直进,所以盘旋飞行,时进时退. 颔联则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萧萧”,传落叶之声;“滚滚”,壮长江汹涌之貌.诗人抬眼望去,满眼茫无边际,萧萧而落的木叶;低头而视,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在这样一幅苍凉宏大的景象中,诗人似乎聆听到了一曲慷慨而悲凉的秋天之音,自己因壮志难酬、韶光易逝而生的感怆也在无形之中传达出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点题,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望,将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一“悲”字对于揭示本诗主旨至关重要.“万里”,极言离家乡路程之远;“常做客”则极言飘泊时间之长.秋天并不一定可悲,但诗人孤老多病,飘泊无依,贫困潦倒,前途未卜,目睹西风萧瑟,万木摇落的景象,自然易生悲感.“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久客最易悲秋,暮年多病独爱登台.“赋到沧桑诗便工”,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了久客孤独、悲秋苦病的情思,加入了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此而更见深沉.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写诗人白发日多,因病断饮.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年华老大,功业无成,家愁国难,悲恨萦心,故鬓发渐多,皓然如雪.“潦倒”,指衰颓多病,诗人原本借酒解愁,现因病而停杯,万千愁绪无法排遣,顿生无限悲凉之意. 此诗以壮境抒悲思,用急风高天、森森万木、滚滚长江来衬托长年飘泊、壮志难酬的感伤,使自己老病交加、潦倒衰颓的身影欲显弱小、孤独.同时,又以峡猿哀啼、飞鸟徘徊、落木萧萧给高山大江涂上衰飒色彩,创造出一种既雄浑开阔又沉郁苍凉的特殊美学风格意境.胡应麟在《诗薮》中认为该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此言不虚. 。
2."漂泊"和"飘泊"有什么区别"漂泊"和"飘泊"二者没有区别,表达意思和用法相同 。
1、读音:piāo bó
2、表达意思:随流漂流或停泊;比喻生活不固定,居无定所,犹如在水上漂流 。
【飘泊怎么写】3、出处:出自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哀江南赋》,“下亭漂泊,高桥羁旅; 楚歌非取乐之方, 鲁酒无忘忧之用 。追为此赋,聊以记言 。”
译文:下亭处居无定所,在高大的桥下长久寄居,楚地的土风歌谣不是用来快乐的方法,自己的酒不是用来忘记忧愁的 。用此赋一篇,凭借来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