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三 )


龙门造型中的文化变迁
唐朝是龙门石窟的第二兴盛期 , 造像也与北魏时期有明显的不同 。 展览第二部分从秀骨清像 , 进入“丰满圆润”的唐代 , 唐代的雕像平稳而祥和、曲线和谐 , 变化多样 , 融入了中原民族的特征 。 展览中最大的一尊佛坐像便来自唐代 , 连底座近2米的高度透露一派大唐气象 。
龙门|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本文图片

佛坐像 , 国家一级文物 , 唐(618~907年) , 像高170、宽106.5、厚72.5厘米, 座高95、宽112、厚89厘米 , 征集;
该佛像结双跏趺坐于八角形束腰莲座上 , 肉髻螺发 , 脸颊丰满圆润 , 着通肩式袈裟 , 裙裾覆垂于台座 , 衣纹刚劲而有节奏 。 右手应施无畏印 , 左手扶膝 。
进入唐代的部分 , 看到了多变的线条 , 以及写实雄健的佛教艺术造像 。 无论是舒坐的佛像、还是力士、飞天 , 动态自由活泼 , 其中不少是新中国成立后龙门石窟西山奉先殿遗址、西山宾阳洞附近等地出土的 , 还有一尊小飞天 , 憨态可掬、天然舒展 , 为1953年由青岛海关移交 。
龙门|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本文图片

飞天 , 国家二级文物 , 唐(618~907年) , 长48、宽23.5、厚9厘米 , 1953年由青岛海关移交;
该飞天双手向前 , 身躯呈L形 , 腰身柔软 , 帔巾飘举 , 体态优雅 , 当属盛唐时期作品 。 20世纪30年代被盗 。
从这些不同样式的雕塑 , 可见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昌盛 , 促进了佛教的繁荣 , 这使佛造像艺术再迎新高峰 。 当时的佛像在艺术上追求雍容华贵、庄重典雅 。 于是佛造像一改南北朝时期的清瘦飘逸 , 转向丰满端丽 , 透露着圆润柔和的美感 。
龙门|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本文图片

【龙门|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唐大中四年造像塔 , 国家一级文物 , 唐(618~907年) , 高59、直径60厘米 , 1989年龙门石窟西山宾阳洞附近出土;
该塔段是为洛阳圣善寺僧怀则位于龙门天竺寺东北的墓地所立的幢塔基座 , 由门人比丘绍明造立于唐大中四年(850年) 。 塔段为矮壮圆柱体 , 中西风格结合 。
众所周知 , 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大卢舍那像龛 , 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 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 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 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
740年 , 日本圣武天皇依照龙门卢舍那模样 , 在奈良东大寺铸造了金铜卢舍那佛像 , 可见当时唐文化的影响力 。 这也可以看出 , 龙门石窟经历了北魏发展和唐代的繁荣 , 其灿烂的文化不仅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 而且影响了亚洲及中国周边国家 。
龙门|龙门石窟文物上海首展,“铭心妙相”里的古今对话
本文图片

舒相座菩萨像 , 国家一级文物 , 唐(618~907年) , 高86.5、宽44、厚45厘米 , 2000年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遗址出土
该菩萨面部丰满圆润 , 肌肉写实 , 身饰项圈、帔帛与璎珞;腰束大裙 , 腰部细窄而鼓腹 , 半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台座上 。 宽大轻薄的裙裾覆盖莲台 , 衣纹简练流畅 , 莲瓣刚劲有力 , 呈现了盛唐雍容华贵的菩萨姿态 。
从北魏到唐 , 通过龙门佛像 , 看到的不仅是佛像造像的发展 , 亦是承载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佛像的造型艺术 , 更是历史和社会的沿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