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秋节怎么吃月饼( 三 )


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 。古代皇帝点状元,既看才,又看貌,还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试,状元为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将他降为第三名,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 。
这说明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辈,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实学,所以厦门会饼中的“三红”质量特别好,寓意在此 。一套会饼共63块,是根据“三多九如”而来的,三和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 。
源于厦门的“博饼”,随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年多来台湾也很盛行 。八月十五中秋节,江南又称八月节,八月节的起源与兴盛都和南京有关 。
作为岁时节令,中秋节形成较晚,但玩月这举却由来已久,东晋时,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传至今影响最广的赏月佳话,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的中秋节佳节 。牛渚(今采石矶),汉时即属丹阳郡秣陵(今南京) 。
《续汉书·郡国志》说,秣陵县“南有牛渚” 。早在一千六百年前,东晋于南京(当时叫建业)建都,镇守牛渚的谢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听到有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于是邀请过船,此人即是袁宏 。
他们一见如故,吟诗畅叙直达天明 。当时谢尚身为镇西将军,而袁宏只是个靠运租为业的穷书生,由于对才能的尊重,他们这间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 。
袁宏因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 。谢尚玩月闻袁宏咏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趋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楼玩月者连绵不绝 。
唐朝大诗人李白游抵金陵闻知 。
5.中秋怎么吃月饼中秋节,因为有了美妙的月光而富于诗意,月下正是少年男女们踏歌觅偶的最好时光,因而又是追求爱情的节日 。少年男女们于月下歌舞嬉戏,见到意中人便可成为配偶 。到近代,这类古俗也仍有所存留,富于情趣.
中秋吃月饼 。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 。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 。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 。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 。《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中秋节各地的习俗:
1.抛帕招亲
福建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 。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 。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 。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 。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 。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
2.乞月照月爬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 。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
3.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 。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