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字的书法怎么写楷书( 二 )


但是笔画与笔画之间又要有内在的呼应关系 , 使笔画达到:既起收有序、笔笔分明、坚实有力 , 又停而不断、直而不僵、弯而不弱、流畅自然 。三、结构方整 钢笔楷书在结构上强调笔画和部首均衡分布、重心平稳、比例适当、字形端正、合乎规范 。
字与字排列在一起时要大小匀称、行款整齐 。虽然也有形态上的参差变化 , 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整齐工整的 。
练习楷书 , 应从笔画和结构两方面下功夫 。练习笔画 , 主要解决用笔方法问题 , 目的是生产合格的“零件”;练习结构 , 主要是解决笔画和部首之间的组合方式问题 , 目的是学会结构方法 , 掌握结构规律 , 从而达到将字写端正、整齐、美观的要求 。
钢笔行书的特征 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 。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 。
后汉刘德升所造也 。既正书之小伪 。
务从简易 , 相间流行 。帮谓之行书 。
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 。从行书的产生 。
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 。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 。
行书无法却有体 。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 。
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 。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 。
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 。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 。
另外 , 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 。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 。
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 , 成行于魏晋 。
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 。南北朝至初唐书坛 , 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 。
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 。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 。
元至明中叶 。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 。
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 。
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 。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 。
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 , 相传始于汉未 。
它不及楷书的工整 , 也没有草书的草案 。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
同楷书相比 , 行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减省点画:为了书写简便 , 行书对楷书的某些部位作了简化 , 或减省点画 , 或并合线条 。如“话”字的“言字旁” , 原楷书繁写为七画 , 写行书就只有两画 , 省去了五画;“然”字的四点水 , 由四点变为一横 , 省去了三画;“近”字的游水 , 由一点三弯折加一平捺 , 简化为一竖横折 , 也省掉若干弯曲波捺;“佛”字中间原是变形的“弓”字 , 现用横折弯勾代替 , 一下子省去了两弯 。
减省点画 , 大都在字的部首偏旁方面用得最多 。(2)笔势流动 A:增加勾挑与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 , 一笔一画地写 , 写行书则可点画连起来 , 在点画之 间增加勾挑与牵丝 。
勾挑是在没有勾挑的点画上 , 顺势写出短勾 , 如“古”字的横画 , “好”字的撇画;牵丝是在前后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势用细细的牵丝相连 , 如"丝'宇中间的点画 , “心”字的中右两点 。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与牵丝 , 便显得笔势流动 , 意态活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