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午节这一天,白娘娘庙前游人如织,凡善男信女皆焚香祭拜,日夜不息 。而在庙前广场,则有一出《棒打薄情郎》的好戏表演,非常精彩 。
薄情郎当然是许仙,打许仙的乃是小青(青蛇),而扮演许仙和小青的“演员”,则是大家公推的 。当许仙被小青捆绑到白娘娘庙前广场时,观众欢声雷动,一致大叫“打死薄情郎许仙!……”此时小青一副义薄云天的样子,命令许仙朝着白娘娘庙门下跪,向白娘娘请罪,然后拿起预备好的木棒,朝许仙背上(假装)打,许仙故意哀嚎,求小青饶命,于是引起观众一阵大笑,方告结束 。
三、全体动员大扫除——五月正是炎夏,是蚊蝇丛生、病菌繁衍的最盛时期 。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全体动员、分工合作,在室内每个角落,及室外四周和阴沟、杂草堆里,统统来个大清理,然后遍撒石灰(因为石灰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既可灭蚊蝇幼虫,又可除昆虫蚁蟑,确有预防传染、减少疾病的作用) 。
这是乡下人在医药缺乏、没有消毒药品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现有的石灰来代替医药的不足 。同时,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一早就到田野山间,采艾草、菖蒲、夏枯草、车前草等,带回家中,用大锅煮水,供全家人洗头发、洗澡,特别是有虫子的衣服,据说有灭虱驱毒,预防感冒、疫病等功效 。
另外则挂艾草、菖蒲于床边或门前,可有驱魔辟邪的作用,使每个家庭和每个人,得以庇保健康、平安 。
5.写一段关于端午节的话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 。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彩虹色的花作文怎么写
- 青春泰语怎么写
- 企业年度目标怎么写
- 企业伦理论文怎么写
- 美发店长计划书怎么写
- 楷书电焊两个字怎么写
- 教案中课标分析怎么写
- 家教理念和做法怎么写
- 煌的篆体怎么写
- 关于信用的贴子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