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电影|当代散文|| 解放( 二 )


看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电影|当代散文|| 解放
文章插图
四点半多点,电影结束。我们乘着晨雾,评着剧情,疾步往回赶,不能耽误了六点多的早操,老师是要点名的。到我们村时,天刚破晓,我看看时间还来得及,便决定先回家,洗洗脸,拿个煎饼,再去学校。要知道,小孩,熬了通宵,是又饥又饿又冷的,并且灰头土脸。到了家门口,我轻轻一推,很庆幸,门没关,便推开门,蹑手蹑脚,进入天井,走到水瓮边,拿起水瓢,舀了半瓢水,倒在脸盆里,蹲下,低头,捧起水。刚要洗脸,只见堂屋的门猛然敞开,娘一脸倦意,一脸怒气地冲了过来,照着我的屁股就是一脚。我一看不好,马上跳起来,连蹦带跳地跑出了大门。脸也没洗成,煎饼也没吃成。看电影的兴奋荡然无存,十分沮丧地往学校走去,沿着城隍庙的东围墙,走向叫“城隍汪”的池塘边,重新捧了两捧水,洗了洗脸。然后,好好拍打拍打了薄袄上的浮土——滚了一晚上,看不得了。学校就在本村,一会儿就到了,总不能再叫老师看出端倪。
上午第一节课是数学课,数学老师是出了名的狠角,对学生非常严厉。那天讲代数,他正苦口婆心地讲着重点,结果发现好几个学生打盹。他知道昨晚有去看电影的,就有意识地提问他们,结果,问一个答不上来,问一个答不上来,答不上来就上讲台站着。出人意料,这次,他发明的罚站方式很特别,他叫他们每人到教室外拿两块砖头回来,他把两块砖立起来,叫他们一只脚踩一块。踩上之后,两腿发抖,颤颤巍巍,稍微分神,就摔跟头。这时,他抓着教鞭使劲敲着讲桌说:看看你们还能睡着吧!看看谁还去看电影!幸亏我硬撑着没明显表现出打瞌睡的样子,才诚惶诚恐地躲过了一场丢人现眼亮丑挨批。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放学了。惴惴不安地回家,在父母面前极力讨好,实指望吃点饭,睡一会儿。结果父亲依然板着脸,给我派活儿,说:“你去浇麻吧。”当时在我们的自留地里种了八分地的麻,作为经济作物,在春末夏初青黄不接之时可以卖点钱补贴家用。我很委屈很愤懑地扛着舀瓢提着锨出了门。舀瓢,在我们这里是用于灌溉的工具,由葫芦一解两瓣,在其中一瓣上打上四个眼,穿上铁丝,绑上一根两米左右的长杆,作为把柄,就做成了舀瓢。我向麻地走着,越走越气,为什么光叫我自己去浇?这分明是惩罚,分明是偏向。走到一个墙头拐角处,我内心的反抗意识突然爆发:轮起舀瓢,朝拐角处的石头棱上狠狠砸去,“咔嚓”一声,瓢底砸破了一个鹅蛋大的窟窿。我提着破瓢,回了家,对娘说:“瓢摔破了。”奇怪的是,娘这次既没问怎么摔的,也没责备什么,说:“那就快吃饭去吧。”我心中立时释然,顿然放松,可“解放”了。
事后,娘说:她等了我一晚上,担心了一晚上,一晚上一合眼没合眼,一看我回家了,又恨又疼又气,才上去踢了我一脚。父亲说:中午看我两眼通红,心想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争气?就罚我去浇麻。《弟子规》上说“出必告,反必面”,现在想想,当时确实少不更事,外出一整夜,怎么就不跟父母打个招呼呢?
看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电影|当代散文|| 解放
文章插图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专门百度了一下:《解放》影片编剧之一、作家尤里·邦达列夫认为影片“有些近似以资料和真实事件为基础的编年史,它描写历史人物,描写广阔的战争背景,从士兵的战壕到统帅部的大本营,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很大”。导演尤里·奥泽洛夫则强调《解放》是一部政治电影。一方面,影片力图表现两种体系白热化斗争的不可调和性,努力突出苏联红军的伟大历史使命——把人民从法西斯奴役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尽管主要内容写的是解放、是胜利,但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了一行发人深省的文字:“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接着是各参战国在战争中的死亡人数,有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有英国、美国、也有德国……这使得影片的政治思考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战争对于全人类而言永远是一出悲剧。其中铭刻在无名英雄墓的一句话至今仍激励这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