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分析应该怎么写( 五 )


这使得周边的人觉得我很“深沉”…… 环境因素对我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 说起家庭环境,我不知道该用哪种方式来形容,也许“专制型”最适合吧 。我记事比较早,但从我开始记事的印象里,挨打与吃药占据了我半个童年时期 。
记得我每次从外面玩回到家,准会被揍一顿,那时也就三四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小学五年级 。常听到家里人说我的一句话就是:不爱笑 。
至于这点,我也说不上原因 。但性格当中的一点我认为是继承了母亲的因素:上高中前我脾气很不好,容易生气,碰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心烦 。
这似乎和我前面提到的我不易动感情有些冲突,其实不是的,我善于克制,克制自己不表达内心的情感 。但真的到忍无可忍的地步,我也会爆发出来,周围的人可能会惊异我这么文静的一女生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脾气 。
正如每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样,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尤其是父亲,从初中到大学,我似乎一直在沿着父亲的心愿走,我想学一些艺术类的科目,父亲不同意;我想考专科学校,父亲不说话 。我似乎是想尽孝心的耽误了两年时间才来到这 。
在外求学的六七年父母很少关心我求学的过程,更多的在意的是结果 。而我在这一过程当中也很少追求自己的爱好,培养自己的其他兴趣 。
除了学习,我很少干其他的事,包括关心身边的事情 。父母关爱子女,这我知道,尽管我的记忆中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但我还是能体会妈妈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所特有的痛苦,所以我不恨 。
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一个被人们称为“孝顺”的孩子 。的确,也许是天生而来的因素,我很听话,作为长女,看到家里困苦的环境,我从小就感到有很大的责任,而从我能做事起,家务事就全由我来做 。
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还有一点就是交流问题,尽管在我上初中以后,妈妈就开始跟我交流(在此之前,我从没有在家长面前表露过自己的想法),但主要是谈过去的事,谈我小时候她为什么打我,做人应该怎样 。
我只是听,偶尔说一两句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大人说话小孩不许插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 ,所以有时候跟人交流起来不免有点羞怯,最多的表现就是: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
说话之前的得仔细考虑一番,这话该不该说,要说的话哪句该说,哪句不该说 。我不大喜欢这一点,但我不得不得承认我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上大学之后我一直在刻意锻炼自己 。
只是,直到现在,家里还是不让我“参政议政” 。在“专制型”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叛逆心理,因为他们受到的约束太多,很多事情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一个触点都可能会是导火索,让他走上歧路,村里有好多这样的例子,而我的家庭给我们(我和弟弟)的对于孝心和责任感的约束可能会强于任何一种管束,我上大学以后,相对自由得多,所以,那种叛逆心理已经消失殆尽了 。
(二)社会(学校)环境的影响 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等到高中,因为一次与老师的误会,她竟然骂了我两句,那是我生平以来第一次挨骂,我没有因为他骂我而努力学习,相反,我成绩开始下滑,到后来就是破罐子破摔,而且变得不再自信,不爱与人交流,高中似乎是以成绩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我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我,而我又不是爱打爱闹的人,进不了“坏学生”的圈子,我就像一个在边缘徘徊的人,也就是在那时我开始自卑,跟每个人的交往都有一定限度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三换班主任,新换的班主任很和蔼,她第一次跟我平等交流的时候,我都有点受宠若惊,一直以来习惯了师生之间的那种交流,而不是朋友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