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的古事怎么写( 二 )


三娃顾不上给人说,急忙拿起钓杆,风一般跑到村外小河边 。在哪儿下钓呢?想到平时狗娃爷爷老爱在石板沱钓鱼,便来到石板沱 。看到一处四周长满蒿草中间有块石头的地方,坐下来试了试:“嗯,这儿还可以,又有凳坐,还晒不着太阳 。”刚想把鱼钩抛进水沱里,才想起还没有串钓饵 。
三娃用他脏手一拍脑门,自责地说:“三娃呀三娃,你慌啥?”站起来蹶起屁股搬开石头找蚯蚓,连搬了两三块大石头,早也累得气喘吁吁,额角渗出了密密的汗珠,才捉到两条红红的蚯蚓 。连忙取一条放在手心里,用力地拍了几下,掐成两半截,串在鱼钩上,学狗娃爷爷钓鱼的样子,朝鱼钩上的半截蚯蚓吐了两口口水,拖起声调唱道:“口水是糖,丢下来就偿 。”唱完,使劲将鱼钩抛进水沱的中间 。鱼钩和坠子“咚”地掉进水里,平静的水面荡起几圈涟漪,向四周扩散开去,好一会儿水面才恢复平静 。三娃这时才坐在石头上,躲在蒿草丛中一动不动,要不是他穿一件小红褂惹眼,还不容易看到有人呢 。三娃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露在水面的浮标,心里盼鱼儿快来上钩 。
这时,有一位戴斗笠的大伯路过这里,前面是个三叉口,不知该走哪条道,正在左右为难,环顾四周,好不容易看到蒿草丛中有人钓鱼 。“喂,钓鱼的小鬼,到金鱼村该走……”还没等问完,三娃用食指竖在嘴边,“嘘”示意别出声 。问路的大伯见这小鬼真逗,只好不出声,站在对岸微笑着看着他 。
只见浮标向上点了点,突然往下沉 。三娃慌忙双手抓住鱼杆用力向上一拉,鱼钩都甩到了身后的岸上,由于用力过猛,鱼儿脱钩跑了 。
问路的大伯哈哈地边笑边说:“你拔杆早了点儿 。”三娃没好气地说:“就怪你,是你给吓跑的 。”话出口后觉得自己这话没道理,忙嘻着脸说:“大伯,到金鱼村的路该顺着河边的路一直往前行 。”
说完又坐在石头专心钓鱼 。
4.根椐《小儿垂钓》这首古诗写故事《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作品赏析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
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
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
------------------------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 。“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 。“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 。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 。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 。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