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葫芦岛:百万日本侨俘“再生之地”

【历史|葫芦岛:百万日本侨俘“再生之地”】参考消息网9月18日报道(文/孙仁斌)
沈阳城南 , 一座远离喧嚣的院落里 , 绿植蔓生 。
画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油画作品 。 61岁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希奇在工作之余 , 通过电脑和手机关注着日本的疫情 , 同时也关注着自己那幅魂牵梦萦的画作《一九四六》在日本展出的情况 。
“刚接到日本方面通知 , 11月份要在日本高知县美术馆继续展出 。 他们正在准备相关材料 。 ”王希奇说 。
《一九四六》是王希奇创作五载 , 凝聚大量心血绘制的一幅大型历史题材油画 , 讲述的是“葫芦岛大遣返”的历史事件 。 这件长20米高3米的油画从2017年开始在东京、仙台、舞鹤等地举办画展 , 观者云集 。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 , ‘葫芦岛大遣返’则见证了侵略者的结局 , 历史像一个完整的轮回 。 ”王希奇说 。
中国老百姓以德报怨
在葫芦岛市龙港区望海寺街道西山上 , 立有一块大遣返纪念碑 , 正面写有“日本侨俘遣返之地”八个蓝色大字 。 大字上方刻有遣返日本侨民和战俘的人数:“1051047人” , 以及遣返时间:“1946—1948” 。 1946年5月至1948年9月 , 中国将滞留在东北的日本侨俘遣返回国 , 其中 , 有超过105万名日本侨俘被集中遣送至葫芦岛 , 从这里陆续登船返乡 。
葫芦岛作为遣返地 , 当时有大量日本侨俘在这里聚集、等待遣返船只到来 。 当地中国百姓以德报怨 , 百万日本侨俘受到无私的照顾:很多身患重病的日本侨俘在这里得到及时的医治;善良的中国人给日本侨俘中的老人小孩腾出热炕、端水送饭……许多日本侨俘回国后回忆起这段经历 , 称葫芦岛是他们的“再生之地” 。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东北、占领中国的开端 , 世人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葫芦岛大遣返’ , 则让人们看到了侵略者的结局和中国人的善良大度 。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张恺新说 。
1945年8月15日 , 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后 , 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四处溃逃 , 归国无望 , 只能在难民收容所里苦熬岁月 。 据统计 , 到1946年5月“葫芦岛大遣返”前夕 , 东北全境除先期回国和死亡者外 , 共有日本侨俘145万人 。
1945年10月 , 中美双方根据《波茨坦公告》精神 , 在上海召开会议 , 就遣返日本侨俘问题进行磋商 , 原则上确定将滞留在各战区的所有日本侨俘一律有组织地遣返回日本 。
中国为日本侨俘大遣返提供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 仅调用的火车车皮就达到13441节 , 美军集中日本海轮、第六舰队运输舰120余艘 , 驶抵葫芦岛接运日本侨俘 , 每船运送1000-2000人 , 共出动800余航次 。
“悲剧决不能再重演”
王希奇是辽宁锦州人 , 从小他就常听父辈们讲起“葫芦岛大遣返”的历史 。 前些年 , 他在网络上查阅大遣返的相关资料 , 一张照片击中了他的内心 。
“迷茫、无助的一个小男孩 , 怀里抱着一个骨灰盒 。 当时看完特别揪心 , 内心也很矛盾:我该同情这个孩子吗?他是日本侵略者的后代 。 我不该同情他吗?他还只是个孩子……”
带着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 王希奇多次飞往日本寻访当年“葫芦岛大遣返”亲历者 。 在充分了解史实的基础上 , 绘制了这幅巨幅油画 。
画作问世后 , 引起中日社会各界关注 。 应日本学校法人城西大学邀请 , 2017年9月28日至10月5日 , 《一九四六》在日本东京美术俱乐部展出 , 引发强烈反响 。 众多遣返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人、民众和艺术界的人士前来观展 。